本文作者:访客

新质生产力:中国新能源对美国人工智能? | 袁岚峰

访客 2024-05-30 16:23:50 704 抢沙发

最近,新质生产力成了最热的概念,大家都在学习研究。不过有不少对新质生产力的解读文章,只是根据中央的文字论述解释字面意义,没有多少数据。但我的朋友、风云学会会员陈经不是这样,他结合数据、产业、历史,写了一篇非常深入的文章《新质生产力:中国新能源对美国人工智能?| 陈经》。基本结论是,中国的新质生产力路线主要依靠的是新能源,而美国主要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两条路线在竞争,这在工业革命历史上是罕见的。下面,我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1.只有中国能大规模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在全球多国分散发展,是常见现象。如纺织业分布在全球,中国、越南、孟加拉国是前三,在多个发展中国家都是重要产业,意大利、法国等国高端纺织业较强。IT业各国都有,美国、中国领先。汽车业,日本、德国、美国、韩国在发达国家中较强,中国、印度、墨西哥、泰国在发展中国家较强。

但中国有一点是独一无二的,就是中国的几乎所有制造相关行业都在全球排名靠前,论规模一般是第一,论技术水平大多是第一第二,差的也有前三前五。这在全球是唯一的,所以在制造业上中国整体有巨大优势。

2018年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占全球的27.74%。越南被许多人当作中国的对手,但其实越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例只有0.28%,是中国的百分之一。这是因为越南主要是组装,组装的产值大,但增加值少。其实越南是中国的好学生,一贯认真学习中国政策,有时连文件都直接抄。但越南如果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不知道如何下手。连组装都要靠别人,新质生产力应该抄不动了。

这张图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根据2020年的数据做的,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份额是29%。而如果以制造业产出计,中国就更猛了,占35%,超过后面十国的总和。

世界银行的各国制造增加值统计目前只到2022年,美国、加拿大只有2021年数据。中国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为4.9756万亿美元,全球为16.1888万亿美元,中国占比为30.7%。

在其他国家中,唯一能和中国相提并论的是美国。它的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中国的一半,产值超过中国的三分之一。那么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美国能不能大规模发展新质生产力?答案是,不能。

这是因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升”。什么叫全要素生产率?它的英文是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实际的意思是,不好解释的经济增长就来自TFP进步。经济增长可以是因为资本、劳动力、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导致的,但有时这些投入没增加,甚至减少,经济仍然增长,如何解释经济增长?只能是因为无形的技术进步,包括知识、教育、技术培训、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等。这就是TFP概念的出发点,也就是所谓索洛残差(Solow residual)。

TFP有三个来源:效率改善、技术进步、规模效应。其中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比较常规,但是想达到中国式的规模效应,美国以及别的国家恐怕不可能了。

因为这不是某个单一的产品有规模效应就行。按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准,需要所有关联行业一起上规模,才有极致的规模效应。例如光伏产业成本降到十分之一,低于煤电了,这才有新能源革命。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当然需要,但最关键的是,中国在所有产业链环节上都实现了巨大的规模效应。从上游的硅原料,到中游的光伏玻璃、电池片,到下游的组件,产能都极为巨大。而光伏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又需要别的制造业支撑,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全球不少国家都在发展光伏产业,但成本很难降下来,除非从中国进口。这也是新质生产力隐含的特点,中国可以,别国不行。

美国搞制造业回流,有一定成效。但这还不是新质生产力,而是认识到了和中国的差距,要补制造业短板。等美国补短板、上规模,不知道要多长时间。实际上,从波音等公司的生产问题来看,美国制造业缺陷严重。

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虽然高达中国的一半,但产值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甚至这三分之一的产值都很虚,如美国军舰的价格是中国五倍,造船能力只有中国的几十分之一,钢铁产量不到十分之一。

美国制造业靠霸权和资源优势,比其余发达国家发展得好。2004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7的38.6%,2022年增加到了47.7%,本来应该是感觉良好。但是与中国相比,就成了最大短板。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对美国贸易战、科技战进攻的反击,用制造业的长板。

2.新质生产力是一次特殊的产业革命

中国不仅是制造业规模遥遥领先,还在发起产业革命,这一次是靠新质生产力。

通常产业革命是有了划时代的技术革命,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信息科技。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领头的技术变革,就是新能源。可以说,正是因为新能源产业出现了极为有利的态势,中国才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进行理论总结,来指导实践。

几乎全靠中国新能源行业的贡献,光伏成本从2009年的每度电0.359美元降到了现在0.036美元,风电成本从每度电0.135美元降到了0.038美元。相比之下,燃气轮机(CCGT)、煤电、核电成本改进不大。这就是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数据基础,锂电池行业也有类似数据。

发改委2022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有一段是:

水电具备百万千瓦级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设计施工能力世界领先。陆上低风速风电技术国际一流,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保持国际同步。光伏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量产单晶硅、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2.8%和20.8%。水电产业优势明显,我国已成为全球水电建设的中坚力量。风电产业链完整,7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球前十。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分别占全球产量的76%、96%、83%和76%。全产业链集成制造有力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成本持续下降、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请看,这里充满了“世界领先”、“国际一流”、“世界纪录”、“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链完整”、“全球主导地位”、“成本持续下降”、“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等说法。对政府文件来说这是非常少见的,可见确实是成果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新能源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革命,和以前几次产业革命有几点重要区别。

首先是绿色发展。低碳减排成了全球目标,不仅是经济考虑,还有很重要的环境考虑,这是历代产业变革的首次。欧洲甚至想搞“碳税”,碳交易已经有不小规模,这在以前的产业革命中是没有的。

再则,所谓“新能源”其实并不是新发现的,而是早就存在的能源。甚至新能源的应用也不是新的,只是以前成本高、不方便,人们不用。最早的电动汽车1881年就出现了,甚至比燃油车还早。但是电动车技术不如燃油车,历史上被淘汰了。所以这次新能源革命的特性是成本创新、应用创新,这正是中国擅长的。它不是忽然一下子出现了全新的技术和机器,而是成本和性能逐渐优化提升,从量变到质变。

因此,新质生产力主要并不是开拓全新的行业,甚至也不是很多新行业的组合。它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有用,是一种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是某种单一的革命性技术,而是以成本、效率优化为目标的复合技术应用。

当前,美国正在试图用大模型实现超过人类智能的机器,再发起一次工业革命。跟历史相比,这其实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创新路线,即发明一种潜力巨大的新技术,来改变世界。而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如果对全球生产力有了革命性的影响,就会是一次“非传统”的工业革命。

新能源汽车的“杀手级”应用已经出现了,就是网约车,它日常用电比用油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几乎完全淘汰了燃油车。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40%,很快就会过半。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以新能源为龙头的新质生产力,一定会在许多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只是到底有多成功的问题。

人工智能当然有很大潜力,但看上去不象新能源这么明确,未知因素较多。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同时有两种工业革命路线在竞争。新能源路线中国优势极大,人工智能路线美国优势较大。两种路线的竞争结果如何,很有看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不是只押宝在一条路线上,其实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雄厚实力,是两条路线都在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智能化就需要很强的人工智能基础研发与应用实力,包括近来很火的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

例如安徽2023年10月发布了《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 - 2025年)》,12月24日在芜湖举办了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总决赛,邀请获奖团队来安徽落地,给最多3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全国各地的大模型研发与应用越来越多,虽然受到了美国的限制,但仍然有巨大进步。

中国由于制造业优势,有非常多的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场景,所以对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智能化要求,一定会有很多成果。这与美国着眼于服务业的通用人工智能路线有所区别,美国全力押宝“比人类聪明”的AI,不惜投入几百上千亿美元堆算力。

基于大模型的AI,在内容生成、与人交流、逻辑推理三大能力有突破迹象,但是集中在服务业应用,而非制造业应用。所以在人工智能发展路线上,中美也有不同,中国更为均衡。

3.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大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明显增加,经济增长率下降、人口下滑、房地产不景气、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这种情况下,新质生产力就是经济发展破局的办法。

正因为已经有不少新质生产力成果,西方对中国的唱衰有些变调,不时又强调威胁。有时唱衰得莫明其妙,说要脱钩断链围堵中国贸易,结果中国汽车居然超乎想象出口高速增长,还有不少高增长行业。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也仍然有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排前。

例如深圳一直是全国城市出口第一,2024年前两月出口4414.43亿元,增长高达53.1%。这么高的增长,是新能源车、跨境电商等业务爆发了。

深圳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城市。截至2024年3月5日,深圳战略新兴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高达172家。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从2016年的45.5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96.1亿元,研发人员从0.6万人增至7万人。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全球行业龙头,都在深圳。

以此为基础,深圳社科院和前瞻产业研究院联合推出了“新质生产力实力指数”,深圳得分从2016年的0.32增至2022年的0.88,大幅进步。这个指数分为科技创新、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要素优化组合五项,分别设置权重。这类指数肯定有不足,但能看出发展趋势,能编制指数就有相当意义。

近来香港兴起了到深圳消费的热潮,发现深圳餐饮、娱乐、医疗等消费性价比很好。这与深圳优秀的新质生产力表现分不开,是生产力发达的外溢现象。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好,整体经济水平高,高收入人群数量不低,深圳的消费档次并不差,而且还有服务精神与创新精神。这说明,新质生产力不仅能拉动生产,也能拉动消费。

除了深圳之外,另一个表现优秀的城市就是合肥,是原本落后的城市借新质生产力逆袭崛起的代表。合肥2023年的GDP比2000年翻了26倍之多,是新世纪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合肥抓住了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

合肥有多项成功的战略新兴产业,号称是“芯屏汽合、集终生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这三个,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产业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地方上流行的“千亿产业集群”,合肥有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六项之多。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典型新质生产力,对合肥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100%。合肥有比亚迪、蔚来、大众、江淮、长安、安凯等六家整车企业,2025年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300万辆,产业链产值7000亿,2027年要超万亿,建成国际新能源汽车之都。

不少地区对合肥很羡慕,其成功原因正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契合。新质生产力要落地在新技术应用上,要源头科技创新。合肥对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贡献在于,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场景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突出。

合肥别的优势不突出,只有科技资源相对还算不错,就集中强化政策、资金、要素协同,全力构建科创生态。合肥的大发展说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确实就是科技创新。

打造城市科创生态,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需要懂产业、懂技术、懂政策、懂市场的复合型产业组织人才。我们对此有直接认识,合肥干部素质相当不错,主动学习各类科技与产业知识。合肥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的典型,新质生产力发展很好。这也说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深圳与合肥等城市的发展说明,新质生产力理论并非凭空设想,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两个城市发展非常好,也说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威力,是经济发展的大机会。

中国整体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非常好的机会。各地都有各自的优势资源,不少地方有科技产业集群基础,还可以引进发展要素。

招商引资是各地政府数十年来的核心发展“套路”,多少有些经验。如果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理解得好,就知道如何改进招商引资的工作办法。一些地区沉迷于搞到巨量资金上马工程、大项目,如果新质生产力发展一般,就会出现可持续性的问题。因此,新质生产力理论对于地方上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非常重要。

新质生产力理论,将历史上科技产业革命的特性,与中国宏大规模的产业实践融合。理论提出的时间还不长,但已经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各地一定会有很多优秀实践案例出现。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0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