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弓道是非】重磅房地产新政出台!事关你我,如何解读?

访客 2024-05-25 14:20:15 3915 抢沙发

5月17日,国家出台了四条房地产重磅新政,可以说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前面三条,第一条是关于公积金贷款,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两条是关于商业贷款。

一条是取消全国层面个人首套及二套商业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就是央行不绑着你了,你们地方层面根据情况自己来定房贷利率的下限,如果有下限的话——到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出现零利率、负利率之类的。

一条是调低了首付比例的下限,首套房的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住房是25%。

这三条,都是刺激需求端的,以降低个人的融资成本,来增强大家的购房意愿。还有一条政策,作用点在供给端。

有关部门在保交楼工作会议上表示,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购,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换句话说,不只是国资,财政也要入场,直接参与存量住房的消化。

目的呢,首先是为了保交楼。

去库存、保交楼,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已经建好的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的钱回不来,资金链断了,保交楼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已经买房的人拿不到房,那么其他人又怎么会买房?肯定是买房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啊。没人愿意买房,消化存量住房,就更加遥遥无期,更不用说,去带动增量,激活楼市了。结果,就很可能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库存越多,房企的资金情况就越差,拿地不行,交付也不行,整个楼市死气沉沉,结果房子更卖不动。

国家呢,想过很多保交楼的办法。比如说,央行已经累计推出了3500亿元的保交楼专项贷款。今年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建立了一个省级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送一批“白名单”项目,让企业更方便地拿到商业银行的贷款。现在这批项目的总金额达到了5200亿元。

规模不小,但还不够。部分企业拿到贷款,资金问题暂时缓解,可以把没造完的房子给造完,一部分花了大价钱买房的人,终于能住上房子,满足了基本的民生需求。但是,对想买房的人来说,花钱买房,最后可以拿到房,只是最低的要求。不能交楼,对市场的伤害极大,但部分交楼了,却无法快速地恢复市场信心,让更多人愿意买房。那些卖不出去的房子,还是卖不出去,而没有销售资金,企业可能连保交楼的专项贷款都还不出,更不用说去进一步地融资、投资。实际上,哪怕有这些特殊贷款,房企的整体融资规模,目前仍然处于历史低位上。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今年4月,6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同比下降了近6成。房企萎靡不振,没办法靠自己把资金循环起来,那么只要国家一“断奶”,烂尾楼仍然会层出不穷。

所以,政府又下了一剂猛药,直接动用国家力量去消化这批库存。这么做,有两个好处。首先,当然是给房企切去“病灶”,让他们的资金可以重新流动起来,真正实现保交楼、振市场。其次,国家收购这批商品房后,是做保障性住房使用。这么做一来不必从零开始,再建一批房子出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保障房的有效供给,二来,国家手里有了房源之后,可以通过“旧换新”、“统筹租赁”等灵活的形式,借保障房来重新激活住房的交易和租赁两个市场。

既救房企,也保民生,一箭双雕,而救房企,本质上也是为了保民生。

供给过量了,就想办法减少,需求不足了,就想办法增加,最后达到一种平衡,让市场稳健,房价不变。这应该就是这次房地产新政的核心思路。不过,仍然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房企虽然摆脱了困境,但之前导致它们陷入困境的因素,恐怕仍然存在。就像一个人生病了,输血、做手术,病好了,但生活习惯不改,老慢病就可能再犯。

第二,靠政策调整供需之后,平衡出来的房价,它到底会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这次对供给侧的调整,不只是“去总量”的问题,事实上也导致了供给结构的变化,商品房减少了、保障房增加了。那么,商品房和保障房,在我国的房地产供给中,究竟应该各占多少比例,之前的结构是否合理?甚至于以商品房为主,保障房为辅的结构,是不是需要发生点改变?

这三个问题,对于民生来说,恐怕更为重要,也需要后续出台更多的制度、政策,予以解决。

房子,既是投资,也是消费,它是信用基石,是预支未来的工具,也是生产资料,是收获现实的成本,它更是再生产的保障,是普通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是他们可能需要靠一生的劳动,去换取的幸福保障。它如此复杂,如此重要,我们所有人,都应对它慎之又慎。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1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