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阿勒泰》迷你剧,降维打击“国产裹脚布”

访客 2024-05-24 10:26:40 1355 抢沙发

最近口碑最好的剧,恐怕要数《我的阿勒泰》了。

但是这部剧只有八集,好像还没来得及看就播完了,让不少观众感到没过瘾。

还有口碑也不错的《新生》同样只有十集,现在的剧,都流行迷你化?

《我的阿勒泰》,降维打击“国产裹脚布”

《我的阿勒泰》可以说是杀疯了。

生长在阿勒泰的文艺青年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被迫回到老家。

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她遇到了少年巴太,与他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他们的爱情干净的没有一丝瑕疵,治愈了无数观众。

淳朴的民风、美丽的风景、纯洁的感情……每一个人物都被塑造的十分真实立体。

“去爱,去受伤,去生活”这八个字贯穿始末。

这部剧画面治愈唯美,剧里有关爱情、友情、人与自然的刻画都直戳人心。

《我的阿勒泰》也降维打击了现在市场上很多电视剧的价值观。

年轻的他们并不会轻易给出天长地久的承诺。

张凤侠会告诉文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不要指指点点。

人不应该依附另一个人而生存……

近期的新剧,简直在进行“比短大会”。

前脚只有十集的《新生》刚刚播出,后脚《我的阿勒泰》就只有八集。

真是没有最短只有更短。

但是这些短小精悍的剧集,口碑和热度都很好,近期以高分稳居热榜前两位的宝座。

这些短小的剧集,有自己的分类——迷你剧。

迷你剧这种形式,其实最早在欧美叫“限定剧”,其标准是,全剧总时长加起来要超过一部长篇电影的长度,但集数不能超过二十集。

除了欧美,这种剧集形式其实早就在韩国流行起来了。

如今大热出圈的韩剧,集数基本都在十到二十集左右,比如最近讨论度比较高的《眼泪女王》或者《背着善宰跑》,都属于迷你剧的范畴。

中国近几年的各大网络视频平台也纷纷打响了“迷你剧之战”。

从爱奇艺迷雾剧场“横空出世”般的火了一部只有十二集的《隐秘的角落》开始,其他几个影视平台也都坐不住了,都设置专门的剧场,制作和播放迷你剧。

比如腾讯有“X剧场”,芒果TV有“季风剧场”,主打的都是高质量短集数的迷你剧。

近几年在国内的“爆款神作”《漫长的季节》《我在他乡挺好的》《消失的孩子》等,就都是迷你剧。

如此可见迷你剧的质量之高,可谓是“收视口碑双丰收”了。

去年的迷你剧《平原上的摩西》刚刚在柏林电影节的剧集单元获得提名,今年《我的阿勒泰》又入围了戛纳电视剧节。

迷你剧确实在内娱的电视剧市场掀起了不小的水花。

所以为何“爆款”总出在迷你剧?这种短小精悍的剧集,为何能快速蹿红呢?

迷你剧为何能在近几年迅速崛起?

这些短小的迷你剧,为何近几年总能频频拿捏到观众的审美,以至于迅速崛起呢?

首先,迷你剧的蹿红,当然要依赖于网络播出平台的日趋完善和普及。

迷你剧的短,让它天生不适合在电视台播放,只能在网络平台播出。

因为电视台向剧方卖剧的时候,大多是采用“集数定价”的方法,说白了就是,在电视台播的规则是剧越长,就越能挣到钱。

这下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电视剧疯狂加戏注水了吧~

很明显,迷你剧要想在电视台播出,在集数上就“占尽劣势”捞不着好处,所以网络播出是更好的方式。

当然也有像《我的阿勒泰》这样卖给电视台的情况,但很明显,这部剧在电视台播出的目的是在于文旅宣传,而且网络平台仍是它的首要阵地。

总之,迷你剧的播出大方向还是网络,而如今网剧的播出形式普及化程度极高,大家对网剧的认知印象也大有改观,这才保证了迷你剧的观众基数,让剧方想拍、敢拍。迷你剧也就可以借助网络得到热度和口碑。

Camille Deschiens

再加上大家文化体力不支,迷你剧情节紧凑、耗时较短,其实是更适合当代忙碌年轻人的一种剧集类型。

点击了解,什么是“文化体力”,年轻人的“文化体力”出了什么问题?

况且如今很多观众对花钱看电影似乎热情不高了。

这一点在刚刚过去的五一档极其低迷的票房成绩就可以看出,互联网发达,基本没多久就能在网络平台看到院线影片了,而且一些家庭也开始安装投影和音响,影院视听效果的优势也在逐渐弱化。

所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迷你剧这样一种电影和电视剧相结合的形式就占据主流了。

迷你剧的制作质量堪比电影,对于观众来说,这就是以电视剧的形式播电影,能把这一批懒得出门为电影付费,却还追求看电影质量的观众也都揽为迷你剧的受众。

Jess Allen

当然总的来说,迷你剧能够受到如此多的好评,还是在于其质量。

内娱观众们的审美水平连年上升,观众越来越“不好骗”了,但剧集还是那样应付了事。

观众苦内娱潦草烂剧久已,而迷你剧拥有电影的光影与镜头设计,当然是给观众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惊艳。

普通电视剧,打不过迷你剧?迷你剧快速占领市场,对于普通传统电视剧来说,可谓是致命的一击。

最致命的是,迷你剧电影般的质量,让这一击成了“降维打击”。

所以迷你剧的“电影质量”到底来自哪里呢?

首先,迷你剧的播出大多都是“一股脑”的播。

普通长篇电视剧,讲究一个“追”,一周只更一两集,一整部剧要拖几个月才播完,这样就把观众的关注点“搅散”了。

每周苦等长篇电视剧更新,本就吊足胃口,何况等待间隙,剧方还要插入演员CP、宣传片花、现场花絮,甚至“团综”等各种“物料”,来让大家的目光从剧集本身的质量转到其他方向。

简单来说,就是用剧以外的素材给观众套上一层滤镜,“化剧粉为演员粉”或者“化剧粉为CP粉”,让观众带着这层喜爱的滤镜追剧,从而为这部剧大大加分。

而迷你剧则是尽可能让观众有连续的电影观感,大多数迷你剧都是在一周之内快速播完,三集五集连更是常态,欧美的迷你剧基本都是一次性放出全集的。

在情节上,迷你剧也是追求几集连在一起的完整性连贯情节效果,是按照一部巨长的电影的方式拍摄,再进行切割分集的。

如此就解释了《新生》刚刚播出前几集时,没什么水花,播到后半段开始极限反转,热度才实现飙升,最后几集再次反转,口碑又有了些摇摆下降的现象。

如此上下疯狂浮动的口碑,就是连贯性情节的弊端,迷你剧也便需要用连续更新的形式尽可能消解这方面的负面观感。

相比之下,普通电视剧每一集都会刻意设置悬念制造爽点以吸引人持续追下去,这样就难免会牺牲一部分剧情逻辑。

所以迷你剧的目标,就是让观众像看电影一样去看剧,在播出期间不被多余物料宣传和等待更新的焦躁影响判断,沉浸式地以最精简最狠毒的目光,“审视”一部电视剧的质量。

Camille Deschiens

当然迷你剧的电影级质量,在镜头的精致程度上是最明显的。

迷你剧与电影的镜头一致,其长度取决于类型和情绪,想要强化紧张感,就用三五秒的短镜头,但是更多时候,迷你剧的镜头都比普通电视剧长一些,比如《平原上的摩西》就被很多观众吐槽镜头太长,太“墨迹”,有时能超过十秒。

但是普通电视剧的剪辑过程中,大多数不会考虑镜头的长短问题,只是为了讲明白故事、塞入更多内容而剪辑,镜头也就趋于短小“稀碎”。

而且普通电视剧在打光上也远不如迷你剧那样讲究光影搭配。

对于普通长篇剧集来说,一部剧的灵魂其实是其中的明星演员。有了明星才会有流量、有话题、有观众,所以在打光的时候,就会使用人脸“大平光”,只求把人脸上的沟壑用灯光磨平,磨好看就行,实在不够再加上后期磨皮,齐活!

殊不知,在迷你剧“电影化”的灯光中,光是需要为角色和情节服务的,也就是说,迷你剧主打一个“管你人好不好看,剧好看更重要”。

不止拍摄内容,在前期投资上,迷你剧也能甩普通剧集好几条街。

纵观近年几部出圈的迷你剧,其平台定位都在S+级,最少也是S级,这就是说,迷你剧的投资都是在数亿以上的。

一般来说,一亿以上的投资,对于普通电视剧就够拍摄四十到五十集以上了,一部三十集左右的普通剧集,基本都会被定位为A级,就是五千到八千万左右的投资。

John Holcroft

众所周知,“钞能力”能解决拍摄中大多数质量难关,迷你剧的“电影化”质量,也是靠着其“电影化”的成本投资得以实现的。

况且同样是几个月的拍摄时间,迷你剧只拍出十集左右,普通剧要拍三五十集,可想而知有多赶,也不会像迷你剧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镜头。

迷你剧的迅速崛起,让普通电视剧的市场被迷你剧挤占,这是大势所趋。

但这对普通长篇剧集的观众来说绝对不是件坏事,至少为普通电视剧敲响了警钟:要想留下观众就要提高质量。

像《狂飙》这样的普通剧集,虽然长达近四十集,但是依然抗打,这靠的就是硬实力。

所以只要一部剧质量上乘,即使是长篇传统形式也不会被埋没,相反很多质量平平全靠流量明星保收视率的剧集,也应当在这一波迷你剧崛起的浪潮中,被“威胁”一下,加油进步!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5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