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欧盟观察|新能源汽车进军欧洲市场的合规挑战与对策【走出去智库】

访客 2024-05-16 18:24:37 1662 抢沙发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

近日,由走出去智库支持的立山讲堂「全球法律视野」,邀请国际领先独立律所荷兰浩达(BUREN)汽车业务部主管合伙人律师Klaas van der Graaf作主旨讲演对欧洲新能源汽车行业法律监管背景、销售模式、市场营销、政府监管、诉讼风险等实务问题进行专业分享。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这主要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显著的规模优势以及多样化的车型阵容。随着欧洲市场逐步淘汰传统燃油车并转向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车企走向欧洲市场显得尤为关键。

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而言,进军欧洲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拥有成熟的汽车产业链和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欧洲市场的法律环境相对复杂,需要企业深入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动向,确保产品及业务运营合规。

中企出海欧洲有哪些机遇与挑战?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刊发Klaas van der Graaf演讲的主要内容,供关注欧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读者参考。

正文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重重挑战。随着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日益重视,电动车等新能源车型无疑将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欧洲作为中国境外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率先明确将于2035年起全面禁售传统燃油车。因此,中国新能源车企走向欧洲,既是顺应行业发展大势、拓展全球市场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壮大自身、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军欧洲等发达市场正面临着诸多法律、监管和经营方面的挑战。

首先,销售模式的选择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至关重要。传统的经销商模式虽为行业所熟悉,但由于受欧盟竞争法监管,车企很难灵活地控制产品定价。而代理商模式和电商模式则允许车企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直接定价销售。但代理商模式对资金和人力投入要求较高,而电商模式则需要严格遵守欧盟规定的网上销售规则,确保信息披露、订单流程等各个环节无疵。因此,新能源车企需要根据自身实力审慎选择适合的销售模式。

其次,广告宣传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法律风险领域。车企不仅需确保广告内容属实无误,而且还要特别当心"绿色宣传"所带来的法律风险。由于新能源车型的低碳环保特性,车企往往对此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但如果绿色宣传言过其实,可能会引发消费者协会、监管机构乃至竞争对手的法律质疑,遭受巨额罚款。因此车企需格外审慎,对广告内容把控到位,尤其是绿色宣传方面。

再者,新能源车企在欧洲业务的拓展过程中,还可能受到来自道路交通主管部门、数据保护监管机构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审查。欧洲国家的路政部门负责车辆安全合规认证及事故调查,权力较大。如出现安全缺陷或重大事故,车企需主动汇报并召回;如未按要求履行义务,可能会受到处罚。而欧盟数据保护法对车载数据(如行车记录仪视频、位置数据等)的收集、存储和利用都有严格规定。因此车企务必从车型设计之初就注重隐私保护,避免在后期业务运营中违规导致巨额罚款。

此外,欧洲新能源车市一旦真正兴起,相关诉讼也将随之增多。在产品责任诉讼方面,车企应在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方面杜绝疏漏;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方面,电商模式的撤单退货规则将是难题;在集体诉讼方面,数据及隐私权、广告违规等皆可能成为被索赔的风险点。因此车企需要提前部署,通过内控和外包两种途径确保各项合规性。

针对中资新能源车企进军欧洲面临的风险,业内人士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建议,例如在网站和线上销售平台上实现全面合规;主动与政府监管部门保持沟通,及时披露车辆信息并征询相关意见;聘请当地资深的外部法律顾问,审视公司各环节的合规性并给予建议;制定应对策略并根据形势变化持续优化;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培训并设立内部工作小组统筹应对等。

当然,欧盟层面也存在对中资企业设置贸易壁垒的风险。一些欧盟国家和整个欧盟都有意加强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监管。但分析人士认为,从现有政策和法规来看,欧盟尚无法对单个国家的企业进行明确歧视。不过,随着贸易战等地缘政治因素的升温,欧盟针对性加强监管和设置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也不能被忽视。

总体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要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并在其中存活发展,必须在合规经营方面做足准备。只有全面评估潜在的法律、监管和经营风险,制定周密的应对策略,并在执行中与当地政府和专业机构紧密合作,中国车企才有可能在这一充满挑战的市场上取得成功。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6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