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又进入一年一度的春运时间,阖家团圆始终是中国人过年的头等大事。有人说,春运是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员迁徙。事实上,春运也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
年复一年,春运盛况依旧,但其中也有不少变化悄然发生。读懂这些变化,也就读懂了独属于每个家庭的“中国式浪漫”,读懂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当代中国。
春运变了
这是父亲第一次坐飞机。一路上,他新奇地拍照,发朋友圈。去机场接他,一见面便急着与我分享路上的见闻。
父母的春运记忆是从90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乡村的年轻人都去沿海闯荡,从广东佛山到重庆奉节,要先乘火车到宜昌,然后转水路到县城,再乘坐一个多小时的乡村大巴,才能摇摇晃晃到达半山腰上那座可爱的红砖房。
从父母的回忆和讲述中,我发现春运变了。
那时候的春运也需要抢票,而且是真的“抢”。往往提前一两天,就要背着行李在火车站彻夜排队,只为抢到一张回家的长途站票。我不能想象,在还不能通过手机预约买票的情况下,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是多么的艰辛。
但母亲告诉我,一想到家中的老小都在盼望着一个确切的归期,这就是一种幸福的等待。
前几年,家乡开通高铁那天,不少乡亲们专程来到车站附近“瞧高铁”。很快,大家也都坐上了高铁,李白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在一千多年后照进了现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返乡旅途耗时越来越短,交通工具的选择越来越多,归途的体验感也越来越好……这些暖心的变化,都是平常人家生活中稳稳的幸福感。
这些年,我还注意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反向春运”。“新市民”将家人接到城市过年,体验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便捷和趣味,或是开启一场温馨的春节出游,都让辞旧迎新、阖家团圆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据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将有90亿人次出行,创下历史新高。从这个庞大的数字中,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流动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同时也看见了一个万家灯火里的幸福中国。
行李轻了
父母这些年一直在外地工作,这次回来,我叮嘱他们一定将行李精简再精简,好让他们轻装上阵。
还记得早些年每次春节返乡,或是年后出门,他们总是大包小包,想把能带的都带上。甚至还要带上熟鸡蛋、炒面等一大包干粮,一是担心路上不方便吃饭,二来也是为了省钱。
这次父母都只是各自背了一只双肩包。但他们的行李中还是有一件东西触动了我。一到家,母亲从包里掏出一大块生姜放进了冰箱。母亲说这是家里没吃完的,要是等到年后回去,就坏了。这么多年,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依旧没变。
事实上,随着物流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家已经可以选择和行李“分头行动”。如今,连乡村也建起了快递驿站,物流成本也很亲民,往往人还在旅途,行李就可以先到家。
行李变轻,也折射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拥有扎扎实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小时候过年,外出务工的父母都会从沿海城市带回时兴的衣服、玩具、糖果等年货,那是当时县城也买不到的“稀奇货”。
商场的新衣琳琅满目,进口水果快递上门,线上购物同质同价……过去需要珍藏携带的好物,如今随处可得。行李更轻的背后,实际也是物质愈发充实的今天,人们的心态正变得轻盈起来。
乡愁重了
行李越来越轻,但每次的回乡路上的心情都愈发珍重。
渐渐地,亲朋好友不少都买上了小汽车。即使在交通最紧张的春运期间,也可以做到“想走就走”。思念的距离,看似越来越短。
但春节后,后备箱里沉甸甸的土特产,依旧在告诉我们乡愁的分量。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乡愁也越来越浓。行李变轻,得益于大国交通的创世之举,让游子与家乡的链接越来越强;而脚步变沉,是随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于亲人和故土的牵挂也越来越重。
以往父母每次出远门,都会带上大量的腊肉、粮油等生活物资,这样既是带上了家乡给游子代代相承的给养,也是在他乡移栽了一方水土的生活方式。
这次过完年,父亲打算带一棵老家的桂花树苗,栽种在住处的窗外。到了今天,我们更想要从故乡带走的行李,其实是一份乡愁,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
当我们的行李越来越轻,内心却更加充盈。相信归乡的人,定会带着更多家人的祝福、故土的滋养、时代的馈赠,在新一年的旅途中更加坚定、更加幸福地走下去。
春节快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