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子主义”的背后,藏着观众审美的哪些变化?

2024年,被称为女性影视元年。

从贾玲的票房神话《热辣滚烫》在春节档大放异彩,到邵艺辉执导的《好东西》用新颖的视角深入探讨男女议题,再到院线引入的《坠落的审判》《泳者之心》等优秀海外影片,性别议题已经成为舆论的核心热点。女性视角以强势姿态引领文化讨论,为影视创作注入了更多新鲜感与时代意义。

更有趣的是,在这股女性主义浪潮中,男性角色也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强者,而是通过更加多面和复杂的方式登上荧幕。男性角色的柔软与脆弱被细腻放大,他们的内心挣扎与情感世界逐渐占据重要篇幅,让传统阳刚气质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得以被捕捉。

带着对这一现象的好奇,小娱特意与三位在影视行业深耕多年的女性编剧展开交流,倾听她们的见解。

01 “小男子主义”成荧幕新宠,女性创作者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小男子主义”类男性形象正悄悄成为荧幕上的热门。这类男性角色不再是传统“大男子主义”的强者模样,而是更强调柔软、真实和细腻。他们往往没有强烈的事业心,也缺少英雄光环,却愿意在情感和家庭中展现自己的脆弱与成长。

例如,在《好东西》中,赵又廷饰演的“失败者”前夫,幽默又接地气,虽然雄竞失败,却靠真实圈粉,展现了“小男人”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这类角色并不是新鲜事。几位编剧都提到,早在之前的影视剧市场上,就出现过类似“小男子主义”的人物,只是当时多集中在都市情感剧中。编剧安安举例说,她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角色是在2022年的《我们的婚姻》。

剧中,是安饰演的李宇文是一个大学教师,工作清闲,他主动承担了更多家庭责任,和蒋欣饰演的投行女高管形成了“男主内女主外”的设定。安安回忆说:“当时我觉得这个设定很逆市场化,和大家习惯的男强女弱完全相反。”在那个“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根深蒂固的环境下,这种形象确实显得有些“超前”。

而如今,时代变了,市场也变了。越来越多的女编剧、女导演加入影视创作,她们用自己的视角为作品注入了全新的思考和能量。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逆市场化”的设定,现在反而成了“好东西”。

编剧阿瑶提到,“现在市场上很多创作都是用数据倒推的。”这些数据来自哪?主要是互联网上的显性观众——那些愿意发声、乐于分享观感的人群。而在如今的影视市场中,这些显性观众的主力正是年轻女性。当她们通过社交平台表达意见、分享看法,形成了一种“不沉默的螺旋”,逐渐成为舆论场中的关键力量。

这种现象不仅让女性的声音被听见,也让影视市场的风向逐渐转向更多元、更包容。在这个过程中,男性角色的形象也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从曾经的“高大正义”,到如今的“真实可感”,这些性别叙事在荧幕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推动这一切的,正是观众不断发声的力量。

安安作为编剧虽很大程度上要顺应市场需求创作,但是在进行原创人物设计时她也会有意识地对抗固定模式的男性形象叙事,比如曾经大家都喜欢的霸总、男友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种种特质。

嘉嘉提到:“我一开始还在想,这些‘小男子主义’角色会不会是女性凝视的产物,但后来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她认为,在一个男性长期占据话语权的创作环境中,女性创作者通过自己的笔触塑造男性角色,其实是一种打破性别固有结构的尝试。”

性别本身就有结构性的差异,女导演通过作品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男性,是一种对结构性不公的对冲。这些角色其实还太少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尝试。”

从“逆市场化”到“理所当然”,“小男子主义”的崛起是市场和创作者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些角色,不仅让荧幕上的男性形象更加多元化,还带动了性别叙事的升级与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他们打开了观众对男性柔情魅力和情感共鸣的接受度。

02 “小男人”爆红荧幕,谁在悄悄改写男性角色的剧本?

先说说市场原因。过去的荧幕上,充斥着“霸道总裁”或者“英雄救美”式的男性角色,但看多了这些脸谱化的强者,观众难免会觉得腻味。

编剧阿瑶一语道破:“当这一类角色出现次数多,有同质化现象出现了,那么这个题材可能就“死”了,必然就会有新的跟它不一样的爆款出现了,市场自然会寻找新的突破口。产业就是这样循环的。”而“小男子主义”角色正好填补了这种空白。

另一方面,女性观众的审美也在变化。编剧安安提到:“以前女性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没现在高,很多人会对英雄式的男性角色感兴趣。但如今女性更加独立,女性意识也越来越普及,自然希望看到那些能够平等对话、甚至能分担家庭责任的小男人形象。”女性力量的崛起直接推动了“小男子主义”的流行。

同时,这类角色的走红也离不开当下社会情绪的变化。编剧嘉嘉指出,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中,大家的生活态度更加平和甚至有点“躺平”,不像前几年那样对未来充满激情。

观众对英雄冒险、才子佳人这类“光鲜”的故事逐渐失去兴趣,反而更愿意看到那些能映射普通人挣扎和无力感的“小人物”。“小男子主义”角色恰好承载了这些情绪——他们不完美,却真实;不强大,却能与观众共情。

从创作角度来看,女性编剧对“小男子主义”的偏爱也源于她们更敏锐的视角和更强的共情力。嘉嘉提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本来就比男性更复杂,更能看到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身上的脆弱和多面性”。

相比男性编剧更注重宏大叙事,重情节性,女性更擅长从细腻的情感入手,写出接地气的角色。这不仅让“小男子主义”更加生动,也让这些角色带上了创作者的独特印记。更重要的是,女性编剧塑造这些角色,其实也是一种“反抗”。

“小男子主义”的流行,既是观众审美疲劳后的自然选择,也是女性力量崛起后市场和创作的共同改变。

03 影视创作的长久发展之计,不是局限于“性别市场”

影视创作的长久之计,绝不是简单地围绕“性别市场”打转。当下市场对性别的细分越来越明显,似乎“男性向”要满足男性观众的爽感,“女性向”则服务女性的情感共鸣。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过于狭隘的划分只会让叙事风格逐渐单一化,反而限制了故事本身的表达空间。回看许多经典作品,它们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没有被性别市场框定,而是以普世的情感和多样的角色塑造打动了广泛的观众。

同时,阿瑶在采访中数次强调“好的故事始终才是影视创作的核心竞争力”。

她提到《漫长的季节》中的几个重要男性角色,其实是带有大男子主义的父权象征的男性形象,但这并不妨碍这部剧成为爆款走向成功。

无论是“大男子主义”还是“小男子主义”,角色的塑造都不能停留在标签化的浅层。

成功的角色往往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在情节中经历成长或反转。如果一个角色从头到尾毫无突破,只是窝囊或单薄,那么不管贴合哪个性别市场,都无法真正吸引观众。

“投观众所好”或许能带来一时的热度,但创作者更需要关注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如何通过真实而有张力的角色引发共鸣。这不仅是对市场变化的理性应对,更是对影视行业长远发展的负责态度。性别视角固然重要,但它应该是讲好故事的工具,而不是束缚创作的枷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9521.html

(0)
火星财经的头像火星财经
上一篇 2025年1月24日 上午10:27
下一篇 2025年1月24日 上午10:27

相关推荐

  • 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老炮”创业第二站

    造一台人形机器人,或许正在成为2025年最炙手可热的事情。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伴随着大模型应用的深入,具身智能概念被点燃,其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大量自动驾驶大佬的转行加入。 随便说几个比较有分量的,智驾芯片上市公司地平线创始成员、副总裁、前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博士)联手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成立具身智能领域初创公司维他动力; 百度集团资深…

    2025年1月24日
    1000
  • 华为系群架干过理想,新势力首月销量集体下跌

    大年初四,中国新势力车企开年首月销量战报出炉。 车东西2月1日消息,就在刚刚,11家新势力公布了2025年首月销量成绩单,这份名单也透露出许多看点。 新势力三强上演月销巨变,换位尤为精彩。 鸿蒙智行1月卖车3.5万台,如果把鸿蒙智行四大品牌按一个整体算,鸿蒙智行时隔8个月再次拿下了新势力月销冠军。 由此计算,小鹏1月卖车3.04万台,凭借MONA M03、P…

    2025年2月2日
    500
  • 开店成本过千万,遍布20省份,“线下拼多多”崛起?

    “万客来是什么?没听说过。”当你和身边的大部分人聊起这家线下服装超市时,很多人会给出这样的回答。 作为一家成立20多年的公司,万客来甚至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但最近一年却在北京、长沙、济南、沈阳、重庆、武汉、合肥等超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到处开店,现在门店已经遍布全国20个省份。 它的目标是在线下再造一个拼多多。在社交平台身上搜索,不少人分享在万客来购物体验,19…

    2025年1月27日
    1700
  • 智能投影再回600万台“大关”:市场又新增78个品牌

    智能投影在2023年遭遇近5年来的首次衰退,而在2024年在前三季度又遭遇销量“滑铁卢”。为此,业界对2024年的智能投影市场整体预期不乐观。但是,在去年四季度投影行业在国补和双11/双12活动的叠加下实现翻盘,并从而带动2024年度整体投影行业在销量上的“拉动”。 据洛图科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为604.2万台,同…

    2025年1月24日
    1300
  • 达利欧紧急呼吁:人工智能狂热正把美股推向千禧年危机

    财联社1月28日讯(编辑 赵昊)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最新警告,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狂热助长了美股的“泡沫”,其程度类似于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前的情形。 达利欧告诉媒体,“定价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还存在利率风险,这种组合可能会刺破泡沫。” “我们现在所处的周期与1998年或1999年的情况非常相似,”达利欧说,“换句话说,一项重大的新技术肯定会改变世界…

    2025年1月29日
    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