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联合考古队员历时五年发掘的玛不错遗址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玛不错湖岸,海拔4410至4430米,分布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目前,该遗址已发掘面积达1650平方米。这是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并且在被多种外来要素影响下依然保持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2019年,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的调查工作中,考古队首次发现了玛不错遗址。从2020年至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在此开展了连续的田野发掘工作。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对所有出土堆积进行了3毫米筛选,采集陶片等遗物标本共计2000余袋;同时采集浮选、植硅体、土壤微形态、残留物、沉积物古DNA、光释光等样品1300余份。
研究结果显示,玛不错遗址的主体年代跨度距今4800年至2000年。出土的古遗存证明,玛不错先民属于典型的东亚人种,代表了高原本土人群。遗址第一期以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主要食物来源为鱼类。联合考古队领队夏格旺堆表示,玛不错遗址丰富遗迹和多学科研究为西藏中部史前文化找到了距今4000年前的历史源头。此外,遗址第二、三期的文化面貌与西藏其他已发现遗址明显不同,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类型——“玛不错文化”。这一发现是继卡若、曲贡遗址之后,西藏新石器考古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玛不错遗址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交界地带,空间上处于文化交流的枢纽位置。时间上,考古队发现了一批具有明确出土层位和高原测年最早的外来遗存,包括稻、粟、黍、海贝、象牙、羊、青铜器、滑石珠、费昂斯、红玉髓等。这些发现填补了高原地区跨大陆文化交流的空白,也为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可信证据。夏格旺堆指出,玛不错遗址展示了史前高原人群如何围绕湖泊资源,通过文化融合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策略适应环境的生动例子,展现了他们在喜马拉雅中段高原边地适应环境、传承文化并进行交流互动的生存历程。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9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