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许多网友发现进口原研药越来越难买,“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的担忧逐渐增多。这一轮舆论起源于第十批药品集采。一个月前,第十批药品集采在上海开标,50多个产品降幅超过90%,最高降幅超过96%。包括默沙东、辉瑞、拜耳、百特等在内的20家外企的33款原研药参与了此次集采,但全部未中标。这是国家医保局组织实施药品集采制度以来,唯一一次没有外企中标的集采。
为什么外企未能中标第十批集采?未来普通人还能在医院买到原研药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某外企内部人士吴岳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在第十批集采药品目录中,吴岳所在外企共有两款产品涉及。最终,其中一款注射液有6家企业中标,最低价中标者其500克一袋的注射液中标价仅1.63元。吴岳表示,这款注射液比矿泉水还便宜,但实际上静脉用药的灭菌要求远高于口服液体,包装袋的稳定性也需要额外成本。
吴岳所在公司在集采报价阶段报了原价,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出局了。公司通常会先核算生产、管理、推广和后续研发的成本,再综合能接受的最低利润率,由财务部门算出一个底价报送总部批准。与前几批相比,第十批集采取消了50%以上降幅可中选的规则,保留了1.8倍熔断机制,并且限价偏低,降幅约为70%。
如果外企的底价低于限价,业务部门会在集采中直接填写这个底价,但这并不保证一定能中标。如果底价高于限价,无论报底价还是原挂网价,结果都一样——不会中标。吴岳举例说,一款注射液集采前仿制厂家的价格在30元左右,集采限价为9.2665元,最终国内同行的中标价又降了近9成,最低中标价仅为1.34元。
吴岳指出,没有一家外企不愿意中标,只是不愿意以那么低的价格中标。一些外企预判无法中标后,会把目标定位在标外市场,维持标外市场的价格。标外市场一般是刚需,使用者多为因病情需要必须用原研药或经济实力较强的人群。医院端医生需要保证开出七成左右的集采药品,留给集采外药品的用量在三成左右。
由于公立医院用药指标限制和原研药供不应求等原因,不少未中标的原研药出现难买的情况,但一般仍可以从民营医院、零售药店、电商平台等渠道买到。更极端的情况下,少数外企可能会将产品退出中国市场,待库存消耗完毕,这些原研药将无法在国内通过正常渠道买到。
吴岳担忧,集采前一些经典原研药已经树立了品牌,特别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病药物。如果病人在集采前就服用原研药,他们不会轻易换药,而是会想办法继续开原研药。但对于集采后才开始服药的慢病患者,多数医生会默认开仿制药,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还可以选择原研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9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