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面对不断加深的老龄化趋势,“守护夕阳事业,打造朝阳产业”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议题。围绕这一目标,多个地方在近日召开的两会上,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以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提升老年群体的福祉。
为切实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各地政府纷纷在养老服务方面加大投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5年,将新建30个社区长者食堂。这一举措源于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总户籍人口的四成。在对数千名老人调研后发现,近半数受访者希望更多市场化餐饮服务能够参与老年助餐项目。
“老年人用餐时间早、需求特殊,政府可以引导社会餐饮企业与社区合作,错峰推出助餐服务,这既能满足老人需求,也能促进市场发展。”上海市人大代表白莉的建议,正是对老年人用餐问题的精准回应。
不仅是上海,多个地方也在养老服务领域发力。湖南计划建设50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和2000张“时光守护”床位;广东提出培训超过5万名养老服务人员;山西则要新建或改造50个社区养老工程及5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以太原市南官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这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场所每年为三到四万名老年人提供服务。山西省政协常委宋新梅认为,这些具体的服务需求正是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养老服务中心不仅可配备康复辅助设施,还可试点适老化租赁服务。
与此同时,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也成为关注重点。上海市人大代表孙慧建议,将改造服务分为基础安全、生活功能、健康关怀三大模块,以更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银发经济不仅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与多个产业密切相关。从衣食住行到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银发经济的潜力正被不断发掘。各地政府的2025年工作安排均将扩大养老产品与服务供给列为重点。
例如,广东提出加快研发和推广老年用品,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化;黑龙江主张发展中医康养和智慧养老服务;上海则计划深化智慧养老院等科技场景的应用。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老年服务的覆盖面,也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方向。
广东省人大代表黄慧梅指出,老年用品创新是扩大供给的关键环节,但当前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她建议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培养既懂养老又能创新的专业人才。此外,智慧健康养老的新业态也备受青睐。山西太原市晋源区的一项智慧养老平台,通过线上下单让近800名老年人享受到上门助餐、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对此,山西省人大代表李爱玲提议,加强数据共享与平台建设,实现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与老年人需求的精准匹配。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是抗衰老产业。越来越多的银发人群追求健康与品质生活,上海市人大代表陈娟玲建议,企业应进一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高端护肤品和健康产品,抢占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
为了保障银发经济行稳致远,各地政府还在政策支持上持续发力。黑龙江提出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为银发经济企业提供用工保障;上海出台了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消费拓展到行业监管全方位布局。
完善配套设施方面,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例如,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张超建议,支持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专业,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同时,在用地规划、建设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降低养老机构的建设与运营成本。
保险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配套工具,也被列入重点议题。广东省人大代表潘锐波提出,要扩大长期护理险覆盖范围,增加针对特定病症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失能保险产品。此外,民建广东省委会建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加强银发市场的监管,尤其针对保健品和网络诈骗领域,保护老年消费者权益。
银发经济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机遇。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到推动科技创新,从完善政策支持到培养专业人才,各地政府的多维度发力,正为老年人群体带来更多福祉,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如何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如何让银发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将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只有在需求与供给两端齐发力,银发经济才能真正实现长足发展,助力社会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