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集团重大资产重组有何深意。继“南北船”整合重组后,中国船舶集团推动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资产重组。1月7日晚间,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近日出具了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总体方案。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均为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本次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之一。本次交易中,中国船舶拟购买资产的交易金额达1151.50亿元,是A股市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业界认为,中国船舶推进的重大资产重组对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也是国有经济持续优化布局的重要一步。
规范旗下两大船企的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是中国船舶集团发动此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核心目的。公开信息显示,中国船舶是全球造船龙头企业,全球市占率约11%(以完工载重吨计),拥有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广船国际等国际知名造船企业,设计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中国重工是国内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企业,拥有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国内顶级造船企业及大连船推、武汉重工等舰船配套企业,业务覆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大板块。
关于此次整合重组,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表示,通过将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下属船舶制造、维修业务统一整合并入中国船舶,旨在提高上市公司经营质量和发挥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同业竞争、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巩固与突出其船海主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认为,继集团层面合并之后,这次“两船合并”体现了“一企一业、一业一企”原则,有利于中央企业内部实现优质生产资料和人才资源的有效聚集、高效利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防止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广发证券认为,当前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两大船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和53%,合并后有望通过插空生产、标准化建造等举措优化生产,进而提升盈利能力。
从规模上看,本次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之一。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及中国重工净利润均实现翻倍增长:中国船舶营业收入360.17亿元,同比增长17.99%,归母净利润14.12亿元,同比增长155.31%;中国重工营业收入221.02亿元,同比增长31.05%,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增长177.13%。截至2024年9月末,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总资产分别为1784.4亿元和2163.01亿元。
业界认为,中国船舶整合重组中国重工是从专业化整合角度出发,进一步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和主业集中,同时促进合并双方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经营效益、提升品牌溢价、实现优势互补。重组完成后将形成世界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之一,更好把握发展机遇,提升全球行业影响力,为中国船舶集团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成为全球船舶行业领军者奠定坚实基础。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船舶行业处于上升周期,是中国船舶集团此次资产重组的重要背景。有船企人士表示,近年来,国际运输价格高昂,国际船舶价格高企,目前船舶行业处于上升周期,有些船厂订单已经排到了2029年。结合这一背景看,无论是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还是应对周期性风险,此次“两船合并”都将起到重要示范作用。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在重组预案中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后,中国船舶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全面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船舶集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是推动国有经济优化布局的重要一步。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在钢铁、船舶、海运、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重组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2024年以来,在国企改革与“并购六条”等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下,央企并购重组整合步伐明显加快。Wind数据显示,按首次披露日统计,2024年至今共新增9起央企重大重组事件,另有数十起由不同领域央企所属上市公司主导的并购案正在加速推进。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说,2024年的并购重组中,国有企业整合步伐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换挡提速,走出并购重组新路径。近期,国资委在多个场合密集表态,要求今年各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2025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业界认为,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或成为2025年改革工作的重头戏。从实践情况看,央企并购热情不仅出于自身转型发展和专业化整合等动力,也源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求,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开展投资并购。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