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入剧,传承新韵。最近热播的古装剧《国色芳华》将中式美学的高级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展示了制香、牡丹培育、盛唐刺绣、扇艺和唐妆等传统技艺,以极具代入感的方式融入剧情,让人仿佛穿越到盛唐,感受古代匠人的非凡魅力。该剧改编自意千重的同名小说,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励志传奇:商户之女何惟芳在长安“花鸟使”蒋长扬的帮助下,从牡丹培育起家,逐步踏上济世报国之路。为了真实还原盛唐风貌,剧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深度合作,调研唐代民俗、牡丹文化等多个领域,力求展现盛唐的恢弘气象。剧中的服装造型和布景精益求精,既展现了唐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也传递出那个时代的美学精神。
剧中的制香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第11集中,女主牡丹与胜意夜话时静心制作百刻香,介绍了这种香的特殊功能。第12集里,孙大娘教授牡丹制作牡丹香粉,五步工艺细腻展现,从选材到调香,每一步都充满匠心。这些场景不仅让人感受到制香的宁静美好,也展现了唐代香文化的深厚内涵。在唐代,香贯穿于社会各个层面,是身份、品味与精神世界的象征。宫廷中,大香炉燃起沉香、龙涎香,烘托出庆典的庄重和皇室的尊贵。文人雅士喜爱在书房燃香品读诗书,在雅集中围坐品香、吟诗作画,将香作为激发灵感的媒介。而在民间,香虽不奢华,但却融入百姓生活,无论是用香包驱虫,还是逢年过节点香供奉祖先,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剧中百刻香的使用也别具匠心,成为情绪调节的象征。
牡丹培育的情节贯穿始终,不仅是故事发展的核心线索,也展现了唐代花卉栽培技艺与牡丹文化的深厚底蕴。何惟芳与蒋长扬组成“匠人与投资人”的组合,从培育牡丹起家,最终实现了报效家国的理想。剧组引入了45个牡丹品种,展现出九大色系、十大花型的华丽风采。通过剧中情节,观众得以一窥唐代牡丹的栽培技艺,比如培育稀世牡丹、展示精品牡丹的色彩魅力,甚至还出现了“并蒂牡丹”的罕见品种。此外,剧中还特别提到了牡丹移栽后的养护方法,生动再现了传统花卉栽培中的智慧。牡丹不仅是唐代园林艺术的精髓,也是文人雅士创作的灵感源泉。
剧中精致的服饰和中式美学深深打动了观众,盛唐织绣技艺的巧妙融入更为整部剧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李现饰演的蒋长扬身着刺绣细节精美的圆领袍,彰显世家公子的尊贵身份;杨紫饰演的何惟芳则以牡丹纹样装点衣饰,绣工细腻,花瓣纹理与花蕊细节栩栩如生。翼马联珠纹和团窠对鸟纹等图案体现了唐代工匠对自然的艺术表达,更体现了唐代织绣对异域文化的吸收与再创造。女主何惟芳的服饰注重花卉纹样的细节,尤其是牡丹刺绣堪称点睛之笔。剧中还多次出现扎染、蜡染等印染工艺,进一步提升了服饰的层次感。唐代刺绣技艺不仅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更是文化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唐妆作为女性角色的重要标志,既还原了盛唐的妆容特点,又巧妙结合现代审美,展现了盛唐女子的风韵与优雅。无论是吉安县主李幼贞的华丽贵气,还是女主何惟芳的灵动俏丽,剧中每一位女性的妆容都经得起细看。从粉底白到花钿妆,再到眉形、唇妆的细节处理,每一处都体现了唐代妆容艺术的细腻与美感。花钿是绘或贴在额头、眉心或脸颊上的花饰,形状多样,不仅增添妆容的精致感,也具备遮盖肌肤瑕疵的功能。剧中所有女性角色均未佩戴耳饰,这一细节也与唐代风俗完全吻合。
扇子在剧中不仅是角色手中的日常之物,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意蕴。无论是蒋长扬手持羽扇的文人雅士之风,还是何惟芳出嫁时团扇上的深情寓意,剧组对扇子的设计既注重历史考据,又融入角色性格,细节之处令人惊叹。唐代是扇艺发展的高峰期,扇子的形制与用途极为丰富。扇面常绘工笔花鸟、写意山水,或题诗作画,承载着古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表达。在《国色芳华》中,扇子的一摇一展不仅扇出了夏日清风,更扇出了唐代文化的深厚韵味。
从香粉的袅袅余香到牡丹的国色天香,从刺绣的针线风华到扇艺的一摇一展,《国色芳华》如同一幅缓缓铺展的盛唐画卷,将传统技艺与唐代美学生动还原。那些承载了匠心与文化的细节,仿佛在轻声诉说:“千年过去,唐风未远,芳华依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