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月子中心,告别黄金时代

两年前卖4.5万的月子中心基础套餐,跳水到最低3.3万了。

正在挑选月子中心的澜澜,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细看套餐内容,更是跌掉眼镜:几千块的母婴用品,签约就送;产后瑜伽、宝宝摄影也不要钱般地送体验卡。

然而,这非但没能打动澜澜,反而劝退了她:“打折这么狠,不会是想诓我的订金跑路吧?”

不怪澜澜多疑,同在武汉的暮暮,出月子不到半个月,就收到了月子中心倒闭的消息;花了16万8的上海宝妈Ivy也没能逃过一劫,押金几次三番都没能要回来。

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注销、吊销、撤销的月子中心相关企业数量达到417家,许多产妇和家庭为此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曾经被视为朝阳行业的月子中心,一房单价炒至十万级、预约排到半年后,如今却要靠内卷、打价格战来吸引顾客,以致于频频爆雷。

哪怕是业内头部品牌,也难以逃脱“流血”的噩运:动辄十几万的圣贝拉,平均每年亏4亿元,“月子中心第一股”爱帝宫甚至已经停牌。

天价月子中心们,何以至此?

住一次5万块的月子中心,居然不挣钱?

陈英很怀念刚刚从护士转岗销售的时候,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月入3万+。

那是2016年,她只需要在店里坐着,就有源源不断的客户主动送单,“高峰的时候,一月能签三四十单。”

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刺激下,三万亿的母婴市场需求被催生了出来,以专业护理迎合这一需求的月子中心,也一跃进入了黄金时代。

某知名月子会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二胎妈妈在会所坐月子的比例激增至40%;2018年,更是达到60%以上。

红利持续释放下,激烈的跑马圈地随之而来。

“咨询加盟的人多到,集团每周都要开一次加盟商大会;会上,屡屡闹出为争区域独家代理权,当场拍桌子吵架的情况。”陈英回忆道,短短一年,集团就扩充出了一百多家加盟店。

行业火热,高瓴、腾讯等投资机构纷纷入局——2016-2019年,国内月子中心投融资总金额超45亿,“钞能力”开道,拉出了规模以上月子中心数的诱人增长曲线。

小语就是这一时期被诱惑进来的,“我开始只是想多了解一个有前景的创业项目,但对方给的加盟条件非常优厚,且我们这市场相对空白,客单价定档5万都完全不怕。”

没考虑多久,小语就选择了加盟,按她的设想,这样的定价,搭配自己“与酒店合作,来一个客户开一间房”的轻运营模式,势必会很有赚头。

但很快,她就傻眼了,“开一家月子中心等于‘餐厅+护理中心+美容院+家政公司’的总和。”小语解释道,人员、餐食、管理、获客哪哪都要钱,即便甩掉房租也不好干。

以母婴护理为例,1V1服务模式下,每一个入住客户都要配备专门的月嫂、护士,客户越多成本越高;获客更是一笔巨款——在点评APP每个月烧十几万,单用户平摊成本好几千。

她算了一笔账,5万的客单价,平均每天收入1670,400给月嫂发工资,住宿费500,餐费200,剩500多刚刚够付团队工资、专家劳务费、加盟费等。

而除了商业模式的硬伤,月子中心作为产后护理行业,还有隐形的雷:曾经有宝妈月子期间囊肿破裂、紧急送医,小语不得不额外提供更多免费的护理服务。

“别说赚钱了,一不小心就得入不敷出。”她自嘲道,月子中心成立后只能勉强维持盈亏平衡,疫情“黑天鹅”事件冲击下,立即陷入赔钱漩涡。

作为较早一批在武汉引入一对一模式的玩家,雪华创业初期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日子,但如今她不仅挺过来,还计划着再拓展一家门店。

“我们几乎不买量,全靠顾客口碑传播。”雪华介绍,仅这一项,就为她们腾挪出不少利润空间。

在医院工作时,她就观察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相比于以往懵懵懂懂当父母,年轻一代往往做好了万全准备才会迎接新生命,孩子的各种检查说做就做,妈妈也更愿意为自己花钱。

带着这一洞察,她创办的月子中心各方面都尽量做到价格区间“顶配”,很快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尤其是这两年,孩子、宝妈都更金贵了。”雪华说,只要能抓住客人的需求,控住好成本,高端月子中心想活下来完全没问题。

但问题是,在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时候,市场上7成左右的月子中心,仍然走的是定价3万左右的“低价内卷”路线。

宝妈们“消费升级”,但好服的务却不在月子中心

“真正好的月嫂,根本不在月子中心。”宝妈布布直到被坑才明白这个道理。

刚入住月子中心时,她的宝宝身上正在起疹子,没住几天,疹子就在月嫂每天按时、按量擦药的细心照顾退了下去,她顿感自己来对了地方:“新手爸妈难免会迷惘,来月子中心就是为了找得力的帮手。”

但住久了,宝宝的体重停滞不前,放在平均每周涨半斤的新生儿里,明显不对劲。

满头问号的布布,一查才发现,原来宝宝吃完奶都会拉两三次,一天拉二十多次,而贴身照顾宝宝的月嫂,居然对此一无所知!

她气得浑身发抖,当天就要求更换月嫂,也由此得知了月子中心藏在水下的经营真相——那个月嫂考了证就来月子中心“练手”,等攒够工作经验,以后出去单干赚大钱。

暮暮也有相似的经历,看到碗里干瘪、细小,看起来明显“营养不良”的海参,她十分怀疑吃下去能否养好身体。

签约前,销售把“当季新鲜”“高端食材”吹得天花乱坠;入住后,月子餐秒变买家秀,补品缺斤少两不说,有时干脆连放都不放了。

而在和工作人员battle的过程中,暮暮也得知了厨房并非月子中心所有,是来自合作的餐厅,出品难言稳定。留了个心眼的她,发现不止餐食,产康、摄影等服务也是外包的,服务基本都是“60分万岁”。

“但我还算幸运的了。”暮暮调侃道,自己起码收获了合格的服务,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宝妈,在月子中心吃预制菜、用劣质脏污服,留下了心理阴影。

在雪华的观察里,业内的种种乱象,近几年确实常有耳闻。

“没办法,客人变少了,大家要抢人。”她无奈道。相比2016年的生育顶峰,近两年新生儿数量缩水近半;但月子中心却越开越多,目前全国有5000家左右,约为2016年的3倍。

竞争日渐激烈下,月子中心难免开始卷价格、控成本。而雪上加霜的是,“现在的消费者都会上网搜到攻略,基本不存在信息差了。”雪华说,客人们挑选月子中心,像招聘一样严格。

她曾遇到过一对高知夫妇,对接待的项目一清二楚,不仅懂得追问“房间消毒的频次和标准是什么?”“月嫂上户下户间隔多久?”等细节,还能问出“跟合作医院是否有绿色通道”等犀利的问题。

当她回答不够详细时,客人马上翻开PPT,十几家会所的定价、套餐明细、合同权益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眼前,好坏与否一目了然。

且这不是个例,雪华的月子中心经常上演类似的一幕幕,“现在不管有钱没钱,顾客都追求品质和体验。”

如此一来,商家“降本增效”的需求和口味日渐挑剔的顾客,就成了水缸里的葫芦和瓢,按下这个、浮起那个。

再加上疫情后,消费者的钱包也变瘪了,生意愈发难做下,没有过硬实力的月子中心,只能大打价格战,各种坏口碑的事情自然也层出不穷。

而这无疑会让消费者与月子中心之间本就岌岌可危的信任,变得更加脆弱。

用“智商税”收割焦虑的新手宝妈

赵瑜每每回想起自己掏钱买单的过程,都不得不为月子中心高超的销售手段折服。

那天,她去产康中心做完通乳,回来就找丈夫要钱,准备买满一个疗程。当直男老公习惯性掏出手机准备查询是否有疗效时,她一把抢了过来,失声痛哭起来。

这不是她第一次情绪崩溃了,由于产后奶水不足,她跟孩子大眼瞪小眼、始终喂不上母乳。老公嘴上安慰她,实际没法感同身受;长辈们更是让忍一忍,“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她委屈得夜里独自抹眼泪。

而家人这里缺的关爱,她却从产康师那里得到了——人家边给她按摩,边宽慰“多煲汤、多喝奶、放宽心”,不仅安抚了她焦躁的心情,还给她许多参考案例。

虽然,这些故事听起来怪怪的:A宝妈的家人为了省钱自学手法,效果不好反而耽误了孩子;B家的老公会疼人,所有产康都买最好的,恢复得很快……

但赵瑜亲身体验过了,通乳项目做起来确实能缓解涨奶,是她的“刚需”,只不过按照产康师的说法,“套餐里送的2次太少,多买几次效果更好”。

“3800元而已,我就不能对自己好点吗?”赵瑜的一句话,怼得老公无话可说,灰溜溜帮她买了单。

然而,得偿所愿的赵瑜,后续并没有更开心——她去做了五六次,情况依旧没有改善,每次努力追奶,看到老公在旁边欲言又止,她也觉得怪尴尬的。

反而是安静下来跟孩子好好相处后,自己不再被排斥,奶水自然而然地来了。赵瑜不得不承认,自己似乎被月子中心制造的“焦虑”收割了:“其实就是普通的按摩,对奶水根本没帮助。”

早已做过功课的澜澜,深知月子中心推荐的产康项目很多都是“智商税”,所以到线下探店时,听到销售一直在推销各种套餐,她随意找了个借口跑路了。

“信了她们的话,下场就是被活刮一层皮。”她说,比如月子中心力推的子宫复旧,其实就是在肚子上贴两个电极片,做完身体几乎没变化;盆底肌修复更是没用——大多数人生完3-8个月会自行修复,做10次的时间够身体自动痊愈了。

陈英早已对澜澜们的遭遇见怪不怪,随着行情变差,月子中心越来越挣不到钱,利润丰厚的产康项目逐渐成了“创收中心”,无论价格高低,顾客愿意买就是赚到。

“为了挣钱,推销产康都已经常态制度化了。”据陈英观察,不少月子中心会安排专门的护士巡房提醒宝妈去做产康,各种培训话术更是一条龙。

而代价是,顾客对推销逐渐“免疫”,甚至是反感。陈英也发现,以前护士让买什么母婴产品,宝妈们就原样买什么,如今就算是免费送,顾客都要怀疑是不是外部合作来推销。

而在顾客对月子中心的信任逐渐崩塌时,正规军还在加速下场:最近几年,不少公立医院也开始下场办月子中心,以分一杯羹。

“新手爸妈住月子中心,图的就是省心。”陈英说,当公立医院的服务跟了上来,大家是选择处处陷阱、随时会跑路的市场化玩家,还是更专业、更有公信力的机构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45988.html

(0)
火星财经的头像火星财经
上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上午9:17
下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上午9:38

相关推荐

  • 泡泡玛特,一年涨了超1800亿

    因为一份炸裂的财报,以及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泡泡玛特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市值首次冲上了2000亿港元。 3月26日,递交完2024年的成绩单后,泡泡玛特股价火速拉升,每股股价从前一交易日126.9港元的收盘价,涨到140.7港元,涨幅超10%。次日,泡泡玛特继续高开高走,每股一度冲高到160港元,最终每股报收153.7港元,两天内涨幅高达21.12%,市值上…

    2025年3月28日
    1400
  • 情人节祛魅:当年轻人开始用Excel计算浪漫

    2025年的情人节,朋友圈里的热闹景象不再是999朵玫瑰的炫耀,也不是五星级酒店的烛光晚餐。商家们精心策划的“1314元永生花礼盒”销量惨淡,拼多多上9.9元的香薰蜡烛却异常火爆。越来越多年轻人似乎在用行动宣告:浪漫依然重要,但它需要重新定义,性价比才是当下的主旋律。 浪漫的实用主义转向 曾几何时,情人节是消费主义的狂欢节。一束三天就凋谢的玫瑰花售价500元…

    2025年2月17日
    3100
  • 3小时被复刻,邀请码炒到十万,业界怎么看Manus

    Manus是AI圈这几天最热闹的话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做的一个AI智能体产品,仅凭为数不多的邀请码,就在国内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巨大争议。 短短两天,经历了从邀请码被炒到数万元一个,到传出要发虚拟币,再到X平台上的账号被封,Manus陷入了巨大的喧嚣之中。 智能体概念并不新鲜,海内外很多厂商都推出了相应的智能体平台和产品,但没有大模型能力的Manus,被认…

    2025年3月7日
    2500
  • 私家车成为出行趋势,江淮瑞风E4为家庭打造优质出行条件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家庭开始选择私家车代替公共交通工具来满足日常的出行需求。江淮瑞风E4凭借大空间、智能化等特点在用户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家庭出行,向来是温馨又忙碌的。如果全家老小一起去山区度假,光是准备的东西就堆得满满当当:孩子的滑板车、父母的折叠拐杖椅、各种户外炊具,还有大大小小的行李箱……数量之多,体积之大,很多车主都担心装不下。可当瑞…

    2025年3月11日
    2500
  • inne因你将携儿童眼健康临床成果,亮相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

    第25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COOC)将于4月11-12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盛大召开。作为全球眼科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会议将吸引来自10个国家及全国31个省市的近万名眼科医生、视光专家及行业精英,共同探讨眼科领域的前沿技术与临床突破。 今年,源自德国的儿童营养品牌inne因你将携手南京同仁医院,在COOC上揭晓“口服叶黄素和花青素对健康学龄期儿童视觉…

    2025年4月7日
    1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