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关于“年味消失”的讨论越来越多。烟花、爆竹、串亲戚等熟悉的元素被反复提起,人们怀念着过去的年味。然而,走进城市和角落会发现,每座城市都有人在传承年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变化,年味也在悄然改变。
我们来到广州西关,与“不是书法研究所”主理人何一鹏进行了一次对话。作为地道的“老广”,多年在广州花街摆摊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味。
何师傅坚持现场手写对联,从早上10点写到凌晨1点。在印刷品盛行的时代,这种笨拙的方式却吸引了许多热爱对联的年轻人。他在宝华路、永庆坊一带长大,回忆起小时候逛花街时,鞭炮声中的热闹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但如今,年轻人更倾向于用春节假期放松,大家族聚餐反而成为社交负担。小家庭的过年方式更加多样化,旅行或小范围聚餐成为新的选择。
年轻一代在年货置办上也有所不同。何师傅观察到,传统祝福如“万事如意”、“四季平安”虽然好,但对年轻人来说略显“悬浮”。他们更喜欢像“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样贴近生活的词句。此外,对联的尺寸和张贴位置也在变化,从大门转移到猫窝、手机、工位等地方,形式虽传统,内容却更新了。
何师傅的设计背景让他将创意书法应用到文创产品中,如冰箱贴、幸运符等。他坦言自己最初写字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后来意外接到商业邀约,才意识到可以通过写字谋生。他尝试将粤语字词融入春联、扇子、灯笼等物品中,深受年轻人喜爱。
何师傅曾考虑过走传统书法路线,但销量不佳。他发现年轻人更喜欢一些“怪异”的字体。于是,他开始探索创意书法,加入颜色、卡通、插画等元素,使作品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他的工作室名字“不是书法”源于一次有趣的经历,每当遇到自诩懂书法的阿叔争论时,他就指指招牌回应:“我们这不是书法。”
何师傅坚持现场手写,为顾客提供更多选择。他发现年轻人喜欢爆改对联文案,比如“行运行到脚趾屘”这样的粤语俚语。他还提到,带有美好寓意的歌词也成为热门文案,他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进步。传统文化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会翻阅旧书,查找吉祥的俚语,如“得闲饮茶”、“鱼翅捞饭”等。
蛇年将至,何师傅计划结合“蛇”年的特点,创作更多有意思的粤语对联。在他看来,年味和广味是记忆中的白月光,但他也意识到,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吸收新的年味,才能更好地传承年味。无论是旧年味还是新年味,不变的是文化底蕴。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