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个月,人形机器人的投资热情被一位90后杭州创业者彻底点燃了。
2024年12月,来自宇树科技的H1人形机器人在美国CES展会上大放光彩,并被黄仁勋邀请加入英伟达人形机器人的合作伙伴名单。一个月后,16台宇树H1机器人又登上蛇年春晚,转动秧歌手帕的妖娆舞姿让这家科技公司一夜出圈。
其中,和宇树科技相关的供应链公司们,涨势更是如狂飙突进。
年初至今,宇树自润滑轴承供应商长盛轴承股价大涨逾250%。为宇树机器人合作提供灵巧手等末端执行器的供应商兆威机电、传动部件供应商双林股份等多家公司,股价涨幅也接近翻倍。
相比于特斯拉、优必选等公司,宇树2024年还被看作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后来者”。它为何在短短时间,便突然炙手可热?
01、“价格屠夫”如何炼成?
今年开年,宇树科技与DeepSeek一跃跻身“杭州六小龙”之列。虽然这家2016年成立的公司,发展还不到10年。其创始人王兴兴却以开辟技术路线的自研方式,成功蹚出了一条新路。
曾几何时,机器人研发以创业公司“波士顿动力”的理论为圭臬,其采用的高成本液压驱动技术路线,也被视为机器人领域的标杆。但由于液压驱动研发价格过于昂贵,商业化前景渺茫,波士顿动力遭遇了三度被转让的命运,最终被卖给了韩国现代集团。
宇树得以另辟蹊径,因为王兴兴采取的是另一套高性能纯电驱动技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驱动整个电控系统、机械结构、包括控制算法,在全世界做得还不够优。有很多方案可以把它做得更好,所以我就提出了XDog的方案。”
实际上,在宇树刚成立时,王兴兴一度并不看好人形机器人赛道。他认为彼时的控制和算法,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对于复杂和稳定性的要求。因此,王兴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看起来没那么“性感”,但门槛更低、落地更快的四足机器人领域,并笃定选择了自研路线。
通过自研大量关键零部件,王兴兴将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压到了极致。参照一组同行数据,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物料清单显示:其总成本大约为41381美元,而关节成本就占到了56.9%。
而宇树依靠超90%的核心部件(电机、减速器、电机驱动器、编码器、传感器、主控系统甚至电池等)自研率,有力控制了成本。“成本是我们做所有东西的KPI,核心就是要赚钱。”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大幅降低成本,让宇树被称为机器人市场中的“价格屠夫”,量产成本比波士顿动力低75%。
2021年,宇树科技发布了高性能四足机器人GO1。作为直接to C的产品,GO1以超低的1.6万元价格和增强感知能力迅速出圈,一年出货量便达到近1000台。
2023年,宇树又发布了升级版四足机器人GO2,将价格进一步下探至万元以下,产品再度火爆市场。
相比四足机器人,宇树开发人形机器人的时间要更晚一些。2023年ChatGPT大模型爆火之后,王兴兴转变思路,认为AI的发展、软硬件相结合的“具身智能”技术,有望解决人形机器人的操作难题。
此前在四足机器人上的技术积累,也为宇树研发人形机器开了好头。“没遇到太大的难点,就是关节电机的扭力要求更高一点。四条腿变成两条腿,每条腿的负载会更大一点。控制算法很多能直接从四足机器人拿过来用。”王兴兴表示。
2023年2月,宇树的人形机器人快速立项。6个月后,宇树便上线了第一款人形机器人H1。
虽然参与H1的全职员工只有3人,但其性能表现却足够惊艳。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一个视频是,有工作人员狠狠踹了H1一脚,但机器人在晃了一下身体后,又稳稳站住,继续往前走。当年10月,宇树完成了首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小批量交付。
9个月后,宇树科技发布了身高约127厘米的人形机器人升级版G1。宇树也再一次使出了“价格屠夫”的杀手锏,G1售价仅9.9万元起——而同类产品售价动辄高达几十万元,乃至百万元以上。
如此快速的降本能力,着实给行业带来了不小震撼。近期,据媒体报道,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未来四足机器人价格可降至三四千元,人形机器人或跟进。”
2月12日,宇树科技的H1、G1人形机器人已在京东开启预售。其中,H1售价为65万元;G1售价为9.9万元。不过上线当天,两款产品便快速售罄。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目前宇树科技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中的销量份额为69.75%。2月13日,宇树科技董事王其鑫透露,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也已位列全球出货量第一。
02、39位“幸运”股东
宇树科技爆火的同时,在一级市场中错过投资宇树的懊悔情绪也开始弥漫。一些投资人在社交平台中回忆起当初王兴兴前来寻求投资的情景,感叹自己错过了几个小目标。
媒体报道,近期宇树老股转让在一级市场掀起了一轮抢购热潮。有机构甚至开价100亿元估值求购,比半年前宇树的C轮融资价(80亿)直接溢价25%,依然抢不到入场的“门票”。
虽说此刻宇树科技已烈火烹油,但它在起步阶段的融资绝非一帆风顺。
2016年宇树刚刚成立时,王兴兴还在上海大学读研究生,那时他已经自己开发出了“XDog”四足动物机器人,并拿到了来自前roobo联合创始人、现银河通用合伙人尹方鸣的200万元天使轮投资。
次年,宇树科技又推出了首款面向消费级市场的四足机器人Laikago,但200万元投资对于技术研发和公司运转,只是杯水车薪。
2017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王兴兴被介绍到了一场大佬饭局上。从流出的照片看,现场还有小米创始人雷军、美团创始人王兴、知乎创始人周源、VIPKID创始人米雯娟、唱吧创始人陈华等知名企业家,而王兴兴低调地坐在了最边缘的位置。
虽然一时打进了大佬的“朋友圈”,但在现场王兴兴没能拿到任何一位的投资。
直到2020年,宇树的融资才变得顺利起来。尹方鸣选择部分退出投资,宇树也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德迅投资。
此后的两年时间,随着机器人赛道逐渐得到市场认知,宇树由红杉中国再次加注,并吸引到了雷军系的顺为、王兴的美团、曹毅的源码资本、中信的金石投资以及张颖的经纬创投等明星机构,阵容日渐庞大,融资额也升至数十亿元。
进入2023年底到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一波融资热潮。创业公司融资无不金额巨大、参与机构众多,赛道热度堪比AI大模型。
在此期间,宇树也于2024年2月完成了B++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10亿元,并吸引了深创投、中网投等新晋顶级VC机构的加入。
2024年9月,宇树又在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C轮融资中筹集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美团、琥珀资本、上海科技创新基金、红杉中国等机构参与其中。
回顾过往,宇树前后完成了九轮总金额达数十亿元的融资,估值也超过了80亿元。这让其直接、间接的持股股东,成为了这波热潮中受益最大的群体。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宇树科技的直接股东数量达到39个,王兴兴个人持股33.4427%。
列在王兴兴之后,持股宇树最多的外部股东是美团,直接持股8%,其次则是红杉中国、顺为资本、金石投资。其中,金石投资被金发科技、新华文轩、卧龙电驱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持股。
在宇树科技人气节节走高之下,这些间接持有宇树的上市公司股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如金发科技一度拉出涨停,全志科技、卧龙电驱曾上涨超过7%。
03、供应商里,谁是真“朋友”
宇树科技的突然蹿红,让无数投资者希望能借“人形机器人”的这波热潮,分享到一些红利。
媒体报道称,宇树科技在短期内没有新一轮的融资计划。这也让投资者们转身拥抱“宇树链”公司,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因此股价涨势惊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被投资者“挖”出来的宇树科技产业链约有20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既有在机器人核心的轴承/丝杠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如长盛轴承、北特科技、贝斯特、双林股份;也有在减速器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如中大力德、绿地谐波;还有在机器人灵巧手领域的供应商兆威机电、鸣志电器等等。
据Wind统计,自2024年9月24日前后“人形机器人”行情爆发至今,涨幅位列前三的公司为长盛轴承、兆威机电、双林股份。其中,股价涨势最高的便是宇树的核心部件供应商——长盛轴承,其间最高收获了近10倍的涨幅。
作为人形机器人旋转关节中必不可少的零部件,轴承能使机器人的关节在运动中更加平稳,减少能量损耗,承担支撑、引导旋转及减轻摩擦的作用。而在2月5日正式确认了与宇树科技合作关系的长盛轴承,也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虽然长盛轴承2023年净利润仅有2.42亿元,公司同时发布公告强调,“合作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机器人关节处的自润滑轴承,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低,不足1%”。
但这并没有浇灭投资者的热情。2月19日,长盛轴承股价以20%幅度直线涨停。2月20日,长盛轴承股价再度触及涨停,最后以8.33%的涨幅收盘。
另外几家与宇树存在供货关系的合作方股价涨幅同样惊人。其中,双林股份作为宇树科技的传动部件供应商,在2023年后曾为宇树开发机器人滚柱丝杠新品。因此合作受益,双林股份股价从今年年初的28.38元上涨到最高49.88元,涨幅接近一倍。
此外,为宇树机器人提供灵巧手模组、开发微型行星减速器的兆威机电,股价也从年初的74.98元,最高涨到137元,涨幅同样接近翻倍。
不过《财经天下》梳理发现,尽管已有多家公司官宣了与宇树科技的合作关系,但这些产业链公司几乎都在公告中明确表示,相应营收占比较低。
核心原因在于,与果链、华为链、英伟达链涵盖上下游极广的放射状财富效应不同,宇树供应链有着相对封闭的特点。
宇树科技之所以有“价格屠夫”之称,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便是高效的工程设计与成本控制,通过优化组件设计和减少组件数量,从而大幅降低机器人的生产成本。
实际上,宇树科技自主设计了其机器人中使用的大部分硬件,包括执行器中最重要的电机和减速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在提高机器人整体性能的基础上,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同时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因此,当下众多“宇树概念股”的股价逆袭,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成长高期待。
毕竟在不少巨头公司眼中,2025年已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2024年年末,英伟达、特斯拉、华为相继宣布其人形机器人将在2025年量产。马斯克更放出狠话:未来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数量。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人形机器人要想成为必需品,商业化仍然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宇树科技和它背后的股东、产业链公司来说,能否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的跨越,也是决定其未来估值的关键。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