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当红牛抛弃掉那句用了10年的口号“困了累了喝红牛”,东鹏特饮看到了天降富贵。
东鹏特饮悄悄捡起了这个口号,并改为“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东鹏特饮命运的齿轮开始悄悄转动。
十年后。
2024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东鹏饮料的实际控制人林木勤及家族以109亿美元排在财富榜第25位,在饮料这个赛道里仅次于钟睒睒。
伴随着过去一年股价不断创新高,东鹏饮料的股东提出了减持计划。
2月20日,东鹏饮料发布公告,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计划减持不超过717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3786%。
按照东鹏饮料当前的股价计算,减持总额约15亿元。
截至减持计划公告之日,鲲鹏投资持有东鹏饮料股份3348.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44%。
实际上,消费品企业在上市后,股东基于个人利益或投资回报的原因减持并非鲜事。尤其是,东鹏特饮上市以来业绩和股价双增,并一跃内地上市饮料企业的新王。
过去一年东鹏饮料股价从120左右上翻到最高点的280元每股,实现了翻倍增长,市值一度达到1300亿元。
1、股价新高下,股东是否耐得住?
东鹏饮料的股东们是长期看好,还是耐不住,这对市场而言将会是一个信号。
如果此次减持实质进行,那么鲲鹏投资是首次进行减持。
此次减持是鲲鹏投资第2次提出减持计划,2023年5月,在满足上市24个月的解禁期后,鲲鹏投资以及众多东鹏饮料的董高监公告计划减持。
但鲲鹏投资的坚持计划最终未实行。
鲲鹏投资,还有着一层特殊的身份。
一个是鲲鹏投资是东鹏饮料的第三大股东。招股书显示,鲲鹏投资上市前持有东鹏饮料7.15%股份,是除创始人林木勤和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外第三大单一股东。
二是鲲鹏投资上市前的股权结构是,林煜鹏持有54.05%股权,林木勤持有9.01%…等等。
其中,林煜鹏为东鹏特饮创始人林木勤之子。
根据招股书,鲲鹏投资为东鹏饮料的持股平台,最早是为了还原股权代持由被代持股东设立。其中,股东鲲鹏投资的有限合伙人林煜鹏系控股股东林木勤之子,股东陈海明、股东鲲鹏投资的有限合伙人陈焕明系股东林木勤之配偶陈惠玲之兄弟。
2016年鲲鹏投资设立并解决股东代持的问题时,林木勤将所持有的600万出资额以1元每股转让给鲲鹏投资,林煜鹏实际持有该股权。
此次公告也提到鲲鹏投资合伙人林木勤先生及林煜鹏先生不参与本次鲲鹏投资的减持计划,本次减持主体亦不涉及控股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那么根据鲲鹏投资的股东名单,减持人员有三种可能,一是林木勤家族成员,但未担任高管,二是股东中有经销商成员,三是早期员工未担任高管。
但是能减持15亿元,应该不是第三种情况。
另外,东鹏饮料的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已经在上市后进行过多轮减持。
2023年5月在满足12个月的解禁期后君正投资就开始减持计划,截至2024年10月君正投资共计四次减持,分别套现2.5亿元、6.8亿元、19亿元和13.3亿元,共计4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东鹏特饮上市时的发行价为46.27元每股,现在的价格差不多已经涨了6倍。
2、两次天降富贵,成为红牛的“继承者”?
作为一个消费实体品牌,不断增长的股价背后是业绩的支撑。鲲鹏投资的减持计划公告前,东鹏特饮近期刚预告了业绩大增。
近期,东鹏特饮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7.2亿元至161亿元,同比增长40%至43%;归母净利润31.5亿元至34.5亿元,同比增长54%至69%;扣非净利润30.7亿元至33.7亿元,同比增长64%至80%。
东鹏特饮能成为国内饮料市场的头部玩家,这中间既有国内饮料新趋势的红利,也有各种东鹏特饮的机缘巧合。
东鹏特饮发展的历史上,离不开一种重要的标签,那就是红牛。
除了东鹏特饮“继承”了红牛的广告语,还“继承”了中国红牛争议背后腾出来的市场空间。
东鹏特饮这几年的突飞猛进,背后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就是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的头号玩家红牛出现了巨大的危机,华彬红牛和泰国天丝的市场争夺反而是给本土品牌东鹏特饮开阔了生态位。
这种情况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东鹏饮料的市场和股价不断向上。
红牛市场生变,导致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的主动权悄悄地放到了东鹏特饮手中。
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华彬红牛也就是大家理解的中国红牛,和商标、配方所有方泰国天丝进入了争夺战,双方在商标、供应商、谁是正统等多个环节交锋。
东鹏特饮将自己标榜为国产品牌,也暗示了其他两家并且纯本土品牌。这实际上是因为红牛本质上是两位泰国商人的争夺战,华彬创始人严彬是泰国华侨企业家,曾移民泰国创业,1995年回国投资。天丝集团则为泰籍华人许书标创立,许书标之子许书恩及家族现在是福布斯排行榜的泰国首富。
红牛陷入到争议,导致市场减速,2017年开始,中国红牛销量出现问题。
市场数据可以看到,红牛的增速在争议陷入胶着后放缓。2012年红牛中国销量首次破百亿,2014年就突破了200亿,2015年超过230亿。
但是,2017年为196亿元,2019年为220亿元,2020年为228亿元。至今,中国红牛的口径都是200亿大单品。
反观东鹏特饮。
2017年的总收入还仅为28.4亿元,到了2023年已经到达了112.6亿元,并且2024年前三季度已经达到了125.6亿元,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7.2亿元至161亿元。
加华资本的宋向前透露过,到了2022年一季度,东鹏的销量市场份额已经超过红牛,事实上在中国功能性饮料里已经是总量冠军。
3、饮料行业诸神之战,东鹏还有胜算吗?
实际上,除了红牛外,东鹏特饮在中国功能饮料行业里有还有两个标签。
一个是广东。
林木勤曾经下了决心,“东莞如果做不到一个亿,就不要走出去。”实际上,一直到现在,广东市场都是东鹏特饮销售量最大的单一市场。
2024年前三季度,东鹏饮料广东市场收入达到34亿元,在全国各区域市场领先。
2013年后,东鹏特饮决定开始向全国化扩张,从一个广东的地域性品牌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品牌。
东鹏特饮从广东本土走向全国,尤其在华北地区的市场业绩增长明显,被称为是东鹏特饮“北进”。
东鹏特饮在全国化扩张的过程中,积累下的最大财富就是经销商和销售终端,为此后的多品类扩张打下了基础。目前东鹏特饮全国线下终端数为380万,这和国内消费品中顶级的康师傅、红牛等在一个量级。
东鹏特饮的线下终端成为了在此后成为了能够抵抗众多新崛起饮料品牌的资源。
近两年势头最猛的饮料赛道新消费品牌元气森林,其创始人唐彬森在线上突飞猛进了两年后才领悟到线下渠道的重要性,而元气森林2022年的终端数才破百万。
东鹏特饮的另一个标签是功能饮料。
在东鹏特饮成立的30年时间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拳头产品只有东鹏特饮这一款产品。
当然这其中有市场的客观因素。
加华资本宋向前曾经评价东鹏特饮,“功能性饮料品类最早是泰国许书标家族发明,但到了中国之后,最先创立了这个品类第一功能性饮料民族品牌的人是林木勤,是东鹏特饮。”
东鹏特饮成立在1994年,而1993年红牛进入中国市场并高速发展了20年,这20年内东鹏特饮不得不考虑的就是如何面对这位头号玩家。
过去五年,国内饮料行业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不仅涌现出了一些新兴企业,还形成了多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比如唐彬森掀起的无糖之战,还有众多新茶饮带来的即饮饮料也对包装饮料形成了冲击。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饮料市场增长前四的分别是即饮茶、功能饮料和即饮咖啡、亚洲传统饮料。
唐彬森在推出气泡水之后迅速转向外星人电解质水,据报道元气森林的外星人电解质水2023年已经达到了35亿元。
新消费趋势的出现,其实恰恰为东鹏饮料提供了思路。
东鹏饮料围绕功能饮料这一赛道,先后推出了无糖茶饮“上茶”系列以及咖啡饮料“东鹏大咖”。东鹏饮料的电解质水品牌补水啦2024年前三个季度收入已经达到了12亿元,翻3倍增长。
东鹏饮料的打法也极其简单。
就像是当年向红牛学习一样,东鹏饮料一直都不吝谦虚向同行学习。24年中财报中,东鹏饮料写到“参照国内外其他友商的经验”、“吸取层出不穷的现制茶饮店的人气产品的卖点经验”。
实际上看补水啦的打法,基本延续了东鹏特饮的固有路线,复制了“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简洁化口号,将旗下的电解质水新品牌直接命名为“补水啦”,简单直接,茶饮叫“上茶”,咖啡叫“大咖”。
林木勤讲过,“品牌的宣传一定要助力销售,我们不要去追求那种高大上的形式,自嗨一样,结果对销售帮助不大。”
“首先要用一句话告诉消费者:你的产品是什么?消费者为什么要买你的产品?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这句广告词,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因为我觉得“累了困了”这四个字首先表达了一个状态。”
但是,这句话是红牛的啊。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