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毒面霜”寄生消字号复活?

近日,一则关于“儿童面霜添加激素”的报道,再次将“激素宝宝霜”推至公众视野。报道称,多款热销的儿童抑菌霜又出现了违禁添加激素的乱象,这些产品打着“纯中药配方”、“草本抑菌”、“消字号产品不含激素”等旗号,在电商平台最高收割上万订单,背后却是无数婴幼儿的健康隐患。

事件曝光后,引起行业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太可怕了,现在居然还有这么多儿童面霜添加激素”、“这些无良商家和平台,简直是在拿孩子的健康开玩笑”、“无法容忍”……

那么,此类恶性事件究竟为何屡禁不止?乱象背后暴露出哪些行业沉疴?谁又该为此买单?就此,聚美丽第一时间与部分业内人士展开了讨论。

激素宝宝霜卷土重来

曾在业内热议斐然的“大头娃娃”激素宝宝霜事件如同一把刀子,插进了无数中国父母的心头,也由此引发消费者对中国婴童护理品行业的信任危机。然而,“大头娃娃”的阴霾还未彻底散去,“宝宝霜”又一次因违法添加激素、抗真菌药爆雷,引发众怒。

据此次报道内容显示,在电商平台上热销的多款儿童抑菌霜:婴蓓佳多肽抑菌膏、帅博士抑菌膏、彤贝佳草本抑菌乳膏,其产品宣传页赫然标注“植物萃取”、“天然草本植物配方”、“无激素”等内容,评论区以及小红书上也充斥着“见效快”、“湿疹、荨麻疹都有效”等消费者反馈。

然而,经第三方检验机构凯喜博士实验室检验,这几款产品均被检出添加了氯倍他索丙酸酯成分。据了解,氯倍他索丙酸酯属于糖皮质激素类物质,而《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明确规定糖皮质激素类为化妆品禁用物质,不得作为化妆品组分添加至产品中。禁用原因是,糖皮质激素虽然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美白以及增加皮肤含水量等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面部皮肤黑斑、萎缩变薄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等不良后果,危害显著。

也就是说,一般化妆品都禁止添加激素类成分,加之出于对身处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的安全考虑,在儿童化妆品中这类成分本更应严格禁止,但上述几款产品却依旧被检出添加了激素成分,这不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不光是激素,在婴童产品中添加抗真菌药也是十分常见的违规添加乱象。譬如,此次被爆料的三款儿童抑菌霜中也均被检出含有咪康唑,其中彤倍佳儿童抑菌乳膏还被检出添加了特比萘芬。

据悉,咪康唑、特比萘芬都属于抗真菌药物,长期接触含抗真菌药物的产品也容易引起皮肤刺激、过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等副作用,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皮质功能亢进症等全身性不良反应,《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不得将抗真菌药物这类禁用物质添加在化妆品中。

另据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婴蓓佳多肽抑菌膏确实添加了氯倍他索丙酸酯和米康唑,且米康唑的含量高达千分之几,更加确凿地证明了其违法添加的事实。

而在此次爆料之前,婴蓓佳多肽抑菌膏这款产品就已于2024年10月被甘肃卫监部门发现非法添加激素,但截至发文前,包括这款产品在内的上述三款儿童抑菌霜却仍在正常销售。

事实上,此次被爆出的“激素宝宝霜”事件并非孤案,近年来,儿童产品非法添加禁用物质的案例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从上图可以看出,违法添加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是儿童化妆品中常见的违规添加类型;针对“激素宝宝霜”事件,监管部门更是重拳出击,最高开出了“百万罚单”。以上仅统计了被各监管部门通报的儿童产品非法添加案例(不完全统计),更何况尚存在未被发现的漏网之鱼,市场乱象可见一斑。

乱象背后三大顽疾待解

屡禁不止的市场乱象背后,究竟暴露出了哪些行业积习?谁又该为这类恶性事件买单?带着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与思考,聚美丽结合此次“激素宝宝霜”事件的报道,并透过与多位业内人士的交流,从国家监管、平台审核、企业合规性等不同维度,总结了以下三大行业顽疾:

1、监管漏洞:“消字号”归属问题造成监管灰色地带

据了解,此次“激素宝宝霜”事件中被爆料的三款产品取得的均是“卫消证字”许可证号,生产厂家依次为广州樱娜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桂肤灵药业有限公司、汕头市澄海区成瑞化妆品厂。

“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与消字号产品在功效宣称方面存在混淆现象,虚假宣传误导了消费者,导致这几类产品被相互混淆。”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就此事如是评论道,“涉案产品属于典型案例,即消字号擦边化妆品销售使用,实际宣称功效是药品。”

儿童化妆品技术安全联盟发起人、巢归研究院科学传播负责人芒奇金也指出,“这类事件揭露了一个很重要的监管bug,化妆品在广大用户心里认为就是皮肤护理品,那就应该按照妆字号管理,如果不在目前功效宣称范畴内,可以按照新功效注册,但是以此擦边消字号产品备案,容易造成消费者误导,监管困难。”

“消字号产品属于卫健委监管,不属于市场监督局管辖。最早化妆品其实也属于卫健委,后来才归属到药监局,再合并到市场监督局。” 也就是说,不像药品和化妆品归药监部门和市场监督局监管,“消字号”产品归属各级卫健委管辖,但卫健委不具备监管药店和商超的职能,这就造成了监管的灰色地带。

与此同时,各级卫健委虽负责审批“消字号”产品,却缺乏抽检资源和执法力度,暴露出“处罚轻、整改慢”的痼疾,这一点从甘肃卫监查处“婴蓓佳多肽抑菌膏”后,涉事产品仍在正常销售,也可窥见一二。

2、平台缺席:未尽审核职责,监管不到位

“网络平台的监管审核未尽其责,是此次事件暴露出的另一行业顽疾。”据报道,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多款热销的“多肽抑菌膏”产品时,发现产品详情页信息混乱,与实际产品信息并不一致。

譬如,多款抑菌膏产品详情页标注的是“妆字号”,而实际产品外包装上标识的则是“消字号”;部分产品虽在产品详情页标注为“消字号”,却未标明批准文号;更有甚者,一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已经显示注销,但是相关产品还在实际销售。

且值得注意的是,俏婴童旗舰店和艾神康旗舰店两家店铺背后的资质法人均为宁波石源生狼贸易有限公司,据企查查信息显示,该公司于2024年8月26日注册,注册资本仅有10万元,生产资质存疑。

以上种种表明,在监管“儿童抑菌霜”类产品时,电商平台严重缺席,审核监管不到位,在未准确核实生产企业或产品资质的情况下盲目过审,对造成“激素宝宝霜”市场乱象难辞其咎。

3、企业逐利:以“消字号”打政策擦边球

“厂商和零售商牟利不良之心,也是‘激素宝宝霜’乱象的重要原因。”部分不良企业打着“消字号”的名义,生产具有医疗功效或者美妆功效的产品,背后主要还是一个“利”字号在作怪。

与“妆字号”化妆品、“药准字”产品相比,“消字号”产品审批上市更容易、时间更短、利润更丰厚,违法成本也更低。譬如,此次报道中就提到:“消字号的产品许可证发放此前主要由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时间短、费用低,且企业无需标注出产品所有成分,只需检测是否具有’‘消毒’、‘抑菌’的能力,且相较于需要有国家药监部门审批的妆字号产品,消字号的产品违法成本也更低。这就是消字号类宝宝霜成为违规添加重灾区的主要原因。”

中国药师协会药学服务创新委员会副主任、知名药师冀连梅曾公开表示,根据相关要求,类似产品中如果添加激素成分,必须通过“药”字号审批上市销售,而“药”字号必须通过国家级部门审批,要经过药理、病理、副作用、临床验证等一系列测试、验证,整个流程走下来,少则3年,5至10年很正常。而“消字号”产品的许可认证审批简单很多,由地方卫生健康部门执行,时间一般仅需1个月。

这也就造成了,部分“消字号”产品通过打政策擦边球,在审批流程上走了捷径。部分不良商家为了突出所谓的疗效,非法添加违禁激素成分,炮制出所谓的“秘方”噱头,迅速打开市场。

审批流程缩短、时间成本降低……一系列操作下来,原本“药字号”或“妆字号”的产品披上“消字号”的外衣,综合成本大大降低,利润也大幅上升。

监管从严迫在眉睫,破局之路何在?

正如前文所讲,消字号监管真空、电商平台不作为、企业牟利不良之心……是造成“激素宝宝霜”事件的主要原因,业已成为屡禁不止的婴童市场乱象的待解顽疾。如此情况下,破局之路何在?

1、法规升级:填补“消字号”监管真空

芒齐金提出建议,“呼吁监管机构按照产品使用说明来管理产品类别。”也就是说,将“消字号”产品中宣称具有皮肤护理功能的产品纳入药监部门管辖,参照化妆品标准进行全成分标注和安全评估。

与此同时,加大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譬如对涉事企业实施行业禁入和巨额罚款,力求对不良企业起到震慑作用。

2、企业自律:以更高标准重建市场信任

首先,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自纠自查,并配合相关部门的外部监管,确保其产品符合所有相关的卫生和环保标准,不使用激素、抗生素等禁用物质。

其次,企业可加强产品透明度,在产品包装和说明书中清晰标注所有成分,以更高标准赢得市场信任。对于产品的功效宣传,应基于科学证据,避免夸大其词。

3、社会共治:公众参与与媒体监督

消费者层面,鼓励消费者通过12315平台举报问题产品,并简化投诉流程。专业媒体层面,需通过权威媒体、科普博主持续追踪热点事件,避免“一阵风式”曝光。

总的来看,“激素宝宝霜”母婴市场的乱象是种警示:涉婴幼儿产品兹事体大,容不得任何不良厂家钻规则的漏洞,伤害儿童健康。

儿童产品的安全底线,不仅是企业良知的试金石,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尺。当监管、企业、消费者三方形成合力,当短期利益让位于长期责任,“激素宝宝霜”的黑色产业链终将土崩瓦解。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3623.html

(0)
火星财经的头像火星财经
上一篇 2025年2月21日 下午1:51
下一篇 2025年2月21日 下午2:03

相关推荐

  • 喜马拉雅举行2025年会,创始人余建军现场公开“示爱”

    1月22日,喜马拉雅全体员工及管理团队欢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在一起,总有好事发声”为主题的2025年会。喜马拉雅创始人兼CEO余建军在现场分享了公司过去一年的亮点成果及对业务发展的深度思考,同时对公司在新一年的发展提出了新期待。余建军更在现场对全体喜马拉雅员工公开示爱:“作为一个70后,‘爱’这个词在我平时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今天我还是想借这个场和现…

    2025年1月27日
    1500
  • 年轻人含“金”量越来越高:从黄金消费中读懂新一代消费者

    春节向来是黄金消费的传统旺季,“过年添金”已经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根据中国黄金协会的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黄金消费同比增长了13%。 这届年轻人也用行动颠覆了“年少不知黄金香”的刻板印象,一跃成为黄金消费的主力军!据悉,在天猫超市购买黄金的人群中,“95后”和“00后”两大群体占比超过了一半。 当年轻人爱上买黄金,这究竟会有多疯狂? 12年前,“中…

    2025年2月6日
    1400
  • 中国创新药的出海叙事,如何通过压力测试?

    海外的临床结果,能否达到中国早期试验的承诺? 这是所有引进中国分子药企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国药企迫切需要知道的答案。但很遗憾,结果并不是那么让人满意。 最新给出回答的是Corbus Pharmaceuticals。在ASCO泌尿生殖系统癌症研讨会上,Corbus公布了引进自石药集团的Nectin-4 ADC CRB-70第一个西方临床结果。 虽然总客观缓解…

    2025年2月19日
    900
  • 江西中药龙头营收四年首降,江中药业难寻第二个“健胃消食片”

    春节假期过后,72家中药上市企中已有30家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 数据显示,中药企业的业绩呈现明显的回落态势,预计全年亏损的企业由2023年的12家增加至2024年的16家,合计亏损金额由2023年的20亿元增至2024年的70亿元。 在中药企业整体亏损面扩大、亏损金额增加的大环境下,江西省中药龙头企业江中药业1月25日发布的2024年业绩快报格外引人关…

    2025年2月19日
    900
  • AI+医疗,被神话了

    资本市场再度沉迷于AI医疗的宏大叙事。 甲骨文创始人Larry Ellison宣称,只需48小时,用AI检测出你体内的癌症,用48小时造出专属疫苗。 他说,这是“人工智能的承诺”。 木头姐发布的《Big Ideas》报告预言:到2030年,AI将使药物开发成本降低4倍、癌症筛查效率提升20倍、DNA测序成本暴跌1000倍。 她说,医疗保健是最被低估的AI应用…

    2025年2月20日
    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