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持续2年的市场寒冬和规模下滑,2025开年,医疗影像设备出现回暖迹象——今年1月,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47%,压抑已久的需求被集中发布的设备更新项目释放,2025行业有望回到正常增长。
重回增长的市场怎么抢?谁最有机会?
以过去6年为尺,按销售额进行细分市场排序,在影像设备领域:超声与CT市场规模基本相当,占比均为12%、MRI占比11%、DSA占比5%左右,几者构成行业主要赛点。
从销量角度看,对比2019年 VS 2024年数据,可以更进一步感受细分领域变化:
-
超声,外资从82%,降至58%;2024年迈瑞占据近1/3市场(32%)、GE医疗16%、飞利浦12%、开立7%,东软+西门子医疗占比7%,剩余厂家占比26%。
-
CT,外资从89%,降至64%;2024年联影占比29%、GE医疗22%、西门子医疗16%、东软11%、飞利浦7%,佳能、万东、安科、明峰在第二梯队难以破局。
-
MRI,外资从93%,降至69%;联影正在强力追赶GE医疗和西门子医疗,三者占比趋于接近,共为第一梯队、飞利浦占比11%,东软、万东、安科为第二梯队。
-
DSA,外资从100%,降至92%;飞利浦守住优势,占比47.3%、西门子医疗26%、GE医疗15%,联影、东软、万东追赶缓慢。
旧的格局被打破,“医疗影像中场战事”之下,攻守之战进行到哪一步了?
01、影像设备正在经历什么?
1955年,万东医疗的前身北京医用射线机厂成立,自主研发开始上路。直至今日,医疗影像国产替代历程刚好走过70年。
回顾国内市场,几个里程碑奠定了今天的行业格局:
- 一是上个世纪90年代,GPS、佳能等外企抢占空白市场,此后跟随公立医院绵延近30年的大举扩张,巩固了垄断地位;
- 二是新冠疫情期间,借由影像检查量的激增,以及进口供应链的掣肘,国产产品猛抢市场,双方差距若眼可见的拉近。
面对国产的全方位进攻,外企正在从各个层面寻求突破之道。
GE医疗——聚焦精准医疗,大力投入核医学2月13日,GE医疗发布2024全年财报,中国区营收23.6亿美元,同比-15%,Q4中国影像和超声业务仍然受到逆风影响。在今年J.P.Morgan健康大会上,GE医疗CEO Peter Arduini重申了其精准医疗战略——在接下来的12至18个月内,将专注于开发尖端产品、优化业务以提升利润率、实现精准医疗、拓展经常性收入模式以及进行并购活动。投资并购方面,为分享肿瘤药物特别是核药的创新成果,影像设备厂家正在加码放射治疗诊断业务——既为核药企业提供支持,也进一步加强PET扫描所需的放射性药物,一举两得。
1月,GE医疗从住友化学手中收购日本领先的放射性制药公司 Nihon Medi-Physics (NMP) 剩余50%的股份,对公司全面接管。并相继投资1.38亿美元用于爱尔兰造影剂制造工厂的扩建,扩大产能效益。2025-2026年,GE医疗预计将推出众多新产品,其中包括全身PET系统、光子计数CT等。
中国区:2024年,GE医疗通过几个方面大力加码核医学领域。去年进博会上,GE医疗与诺华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致力于放射配体显像和放射配体疗法领域,共同建立诊疗一体化中心。此外,GE医疗带来其首款AI和深度学习技术赋能全影像链的数字化PET/CT设备——MAX Apollo的中国首展,这款设备目前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上展现了巨大潜力。作为未来发力核医学的支持力量。1月15日,GE医疗宣布加码成都,将产线从回旋加速器拓展至整个核医学影像链。其全产品线国产化率已超过85%。
飞利浦——多策略应对中国市场变局2月19日,飞利浦发布2024全年财报,中国区双位数下滑,同样在寻求变革之道。今年,飞利浦的目标是将资源集中在“能够实现更大规模和财务影响力的领域”,因此一些“断舍离”的瘦身动作和公司整体重塑周期还在持续。
产品方面,走向能量CT另一个岔道口(光谱成像)的飞利浦正在整合光谱功能CT技术和光子计数CT技术,以期实现光谱计数CT的临床化应用。
1月9日,飞利浦任命全球精准诊断业务首席执行官,为此前就职GE医疗集团的华人薛洁。据悉,飞利浦全球CT&AMI业务负责人、CT研发负责人也均为华人。
中国区:
面对国内市场的挑战,飞利浦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思考和应对。
医疗设备集采呼啸而至,飞利浦提出一种应对的可能性——在研发上游重新定义符合不同级别医院所需的设备和特性,推出一系列定制化的设备亚型,以便应对变化。
本土化方面,基于苏州医疗影像基地,飞利浦国内生产的CT组件供应链比例已经接近75%,全球CT产品线100%国产化。
医疗信息化方面,飞利浦主要以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模式进行。比如战略投资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创业慧康、与神州医疗合作开发的神飞云5.0智能诊疗生态平台,解决AI影像大规模落地问题。
当下,飞利浦中国正以超声、血管机等优势业务为驱动,整合一系列一体化产品,围绕心血管、肿瘤等重要疾病领域进行变革驱动。
西门子医疗——光子计数CT大卖,驱动全球业绩增长
2月6日,西门子医疗发布2025Q1财报(截至2025年1月29日的三个月),该季度中国区收入同比-6%,营收6.18亿欧元。影像、诊断、瓦里安、临床治疗四大业务均有下滑,“订单和营收的绝对值处于稳定但较低的水平。”去年12月,西门子医疗收购诺华旗下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AAA)分子影像部门,收获PET扫描所需的诊断放射性药物,正面硬刚GE医疗。
中国区:
自320排CT推出后,CT行业内就集体放弃了探测器排数大战,转向能量成像领域。其中一条路就是对探测器的原材料进行革新,引入特殊半导体制成的光子计数探测器,制成“光子计数CT”。
*光子计数CT能够直接检测每个X射线光子的能量,从而实现能量分辨成像,提供更丰富的组织成分信息。有研究显示,光子计数CT可将介入检查的需求减少50%以上,同时也降低了侵入性诊断手术的相关风险,比如冠状动脉检查,可以用即时成像来判断是否存在需要治疗的狭窄。
截至目前,西门子医疗在该领域一枝独秀,旗下光子计数CT已通过FDA、CE、NMPA等认证。在2025Q1财报中,西门子医疗表示,光子计数 CT 在营收和利润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驱动了CT业务的整体增长。中国区也获得多家顶级医院的购置,据公开招标信息,每台超过4900万元。
本土化方面,1月17日,西门子医疗宣布在深圳投资超10亿元,承担DSA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功能,包括西门子医疗全球最新发布的DryCool创新超导磁体。截至目前,西门子医疗供应链本土化率已超过80%,全产品线均有国产化产品推出。2024年医疗器械博览会春季展(CMEF)期间,西门子医疗发布6D血管造影系统 “新飞天”,与其目前国内上市的三款DSA产品作为补充,以期进一步巩固DSA领域的优势地位。
02、寻找新的出路
国产影像正在行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 超声,2019年国产化率为18%,2024为42%;
- CT,2019年国产化率为11%,2024为36%;
- MRI,2019年国产化率为7%,2024为31%;
- DSA,2019年国产化率为0%,2024为8%。
看整体数据,2019-2024年,医疗设备国产化率从19%跃升至43%。近2年平均每年提升3%,并从一级医院逐步向二、三级医院渗透。
全球和出海是另外一个重要驱动和必选项。2025开年,联影医疗、东软医疗先后宣布全球装机CT数量达到10000台、50000台。迈瑞作为国产出海的佼佼者,海外营收占比正在逼近40%。
但也必须承认的是,国内高端医疗影像市场仍有尚未逾越的高墙,尤其是DSA和技术门槛较高的PET-MR及PET-CT。
仅从营收角度看,双方整体规模还差着一个数量级——GPS三家2024上半年中国区总体收入约225亿人民币,而联影、迈瑞(医学影像业务)、万东三家整体营收不过103亿人民币。硬件方面,中国大型医学影像设备长期落后国际10-20年,核心零部件是必须突破的关卡。虽然目前联影已经实现CT探测器的自研自产,但高端球管和高压发生器还是主要依赖对外采购。不过其核心零部件“仓库”最为充足的是MRI产品,除芯片外购,其余核心原材料均实现自研自产。目前联影、东软都实现了3.0T超导磁体的量产。
在行业最前沿的光子计数CT领域,国内企业也正尝试从源头出手,自主掌握材料制备技术。
- 全球稀散金属材料科技巨头先导科技旗下子公司奥泰医疗已经取得突破,于2023年10月对外展示了自研的中国首款光子计数能谱CT;
- 联影医疗与东软医疗也正在开发当中。
软件方面,AI是下一个时代医学影像竞争的最大变量。
医学影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信息解码”的学问。影像医生的工作就是获取体内解刨学图像、用物理学数据描述出来,并最终解释为生物学意义。
在这之中,设备厂家要做的是尽其所能地,在最少的扫描次数中,提供最多的信息。
而AI在影像诊断每一个环节都有“助手”潜力。目前,国际主流方向均是将AI嵌入整体诊断解决方案之中,截至目前:
- GE医疗接近60个AI设备获得FDA批准,行业领先;
- 西门子医疗提供超过80个产品中包含AI应用;
- 飞利浦提供了超过20个AI app用于提高设备性能及临床流程;
- 联影医疗已有10余款AI应用已获批FDA及CE认证,整体已经布局了10+AI平台、100+AI应用,从数量来看已是全球前列。
有行业专家分析,如果说此前AI影像诊断“1.0-2.0阶段”主要集中在提高效率、方便操作、减少误差的范畴。那么未来AI影像诊断3.0时代,行业期待的是,AI能够超越人类视觉和认知的范围,解决获取真实生物学信息的终极问题。
这不是天方夜谭,参考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超越人眼水平,直接通过影像信息确定肺部结节是良性还是癌前病变,并非完全不可能。从本质上说,谁能借助生成式AI的浪潮,做到这一点,谁就有机会赢在下一个10年。
市场策略方面,县域医共体建设浪潮汹涌而来,成为行业内最炙手可热的增量市场。新战场比拼之中,国产产品因全球闻名的“卷”和性价比成为下沉市场的有力竞争者。而MNC要参与到竞争中来,必须要有16排、32排等极具性价比的中低端CT产品,可选路径有二:一是拓宽产品管线;二是与民企合作。
看他山之石,这种思考与行动已经在IVD设备领域蔚然成势,比如贝克曼库尔特与国产企业合作,推出本土化创新品牌“贝华康”、罗氏诊断推出为中国基层医院量身定制版的自动化流水线……总体来看,高端市场突围靠创新攻坚,中低端市场则靠灵活与智慧。
此外,多元发展、拓展管线,也几乎成了国产影像公司的共识。比如:
- 迈瑞大举收购惠泰,进一步满足耗材版图的野心;
- 开立从超声到内窥镜,产品互为补充,打开营收天花板……
政策层面上,关于国产产品的“终极定义”终于在争议中等来更新——去年12月,国家财政部起草发布了《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计划于未来3-5年实施——国产产品的身份,将有明确的数字指标来界定。
具体而言,政策实施将带来两重变化:一是要求在国内生产的部分要达到相应的成本比例,以及关键部件和关键工序要在国内生产、在国内完成;二是被认定为本国产品后,拟给予20%的价格评审优惠,而非本国产品则不能享受支持政策。
此外,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能源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宣布除主磁场强度大于5.0T和大于9.4T的临床前(动物)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之外,其他所有技术规格的PET、CT、MRI类影像设备进口均不再予以免税。
这意味着,国产在以上领域已具备自主制造的能力;另一方面,“免税金牌”不再,外企为了守住优势,国产化深度和广度都将持续升级。未来,无法突破高端的厂商将不再具备参与游戏的资格,国内少数几家厂商将与跨国公司展开激烈竞争。2025,会是一个新的决胜点。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