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投产,能否承载马斯克10万亿美元的愿景?

2025年2月11日,位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宣布正式投产。

这是特斯拉除美国本土位于加州拉斯罗普以外的首个海外储能生产基地,将被专门用来生产一种名为「Megapack」的特斯拉第三代储能产品,初期产能规划1万台/年,年储能装机规模40GWh,是中国去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的近40%。

相比马斯克在2023年3月所公布的「Master Plan」总体规划中所提到:240TWh储能、总投资10万亿美元的目标,则又只能被视作是这场全球能源革命的一小步而已。

2025年2月1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意味着中国储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协同发力。特斯拉想要在中国令「Megapack」延续汽车的神话,中国同样希望此番中国储能集群再现新能源的辉煌。

01 中国速度&「Megapack」

2019年,是特斯拉改变世界的元年。

在那一年,特斯拉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包括发布了如今仍旧大火的「Model Y」车型,凭借外观让人印象深刻的「Cybertruck」也是那一年发布,而奠定其全球地位的彼时首个海外「超级工厂」——位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是在2019年1月破土动工、年底投产的。

熟稔特斯拉历史的朋友,都无比清楚上海工厂对于特斯拉的巨大意义。

彼时,已在全球爆火2年的「Model 3」车型受限于美国弗里蒙特超级工厂的产能不足,马斯克与中国政府达成的「上海超级工厂」项目的进展,让全世界都为之侧目,不仅建设周期从奠基到投产只用10个月不到,更以超高效率完成产能爬坡,仅投产2年就来到近100万台/年,直到如今都是特斯拉全球出口的中心,让世界再次见识到了「中国速度」。

「上海超级工厂」的成功给过特斯拉底气,也给过马斯克错觉。

它让马斯克感觉自己找到了特斯拉起飞的出路,出海本地化。所以上海工厂刚上正轨,2020年扭头就在欧洲谈了个「柏林超级工厂」项目。然后就立马体验到了欧洲一个工厂建设周期要两年、产能爬坡得再来两年,如今的「世界速度」。

搞了半天,特斯拉起飞靠的不是出海本地化,而是中国本地化。

在2019年,马斯克除了带来两款神车、一个海外工厂的神操作之外,还宣布了一个彼时看有些稚嫩、如今也已经有了模样的项目:储能。

马斯克在那一年推出了一个名为「Megapack」的储能产品。这是特斯拉继「Powerwall」、「Powerpack」两代家用储能方案后推出的第三代「集成式能源存储解决方案」,马斯克当时表示,一个「Megapack」就拥有3 MWh的存储容量和1.5 MWh的换流器,完全能够取代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发电厂,一个「Megapack」可以支持3600个家庭用电1小时,或者给65台标准版「Model 3」充满电。

与前两代只能用于家庭、中小企业场景相比,第三代的「Megapack」可以应用在工业商业等更大的场景,使得这款产品具备了更广阔的商业化前景。比如在2021年,苹果花5000万美元找特斯拉买了85台「Megapack」,用于给位于美国库比提诺的苹果总部供电;此外,美国的夏威夷电力公司、Florida Crystals Corp、Arizona Public Service、Intersect Power、英国的Harmony Energy、澳大利亚的Neoen Australia都下单了「Megapack」。

「Megapack」的单台成本100万美元起,利润率则在特斯拉2024年3季度财报里已经去到了30.5%,这是远超汽车业务的能源表现。

即便卖得贵,「Megapack」依然供不应求。截止2024年3季度,特斯拉装机总量已经达到了20.4GWh,根据美股研究社在《Megapack,特斯拉的“AWS”》中的说法,在2024年初时特斯拉「Megapack」积压订单就已经持续到了2025年,包含前述与美国清洁能源公司Intersect Power的15.3GWh订单、在澳大利亚的包含212台机组的350MW全球最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Victoria Big Battery」等全球多个项目都在眼巴巴等着「Megapack」出货。

但,此时此刻特斯拉的储能项目,恰如彼时彼刻的「Model 3」一样,也遇到了一点产能的问题:2022年便投产的美国拉斯罗普超级工厂,规划年产能10000台、40GWh的「Megapack」,直到2年后的2024年底才刚爬坡到目标数。——「世界速度」,再次显得有点儿靠不住。

所以,如今,马斯克这个储能业务再次需要来一点「中国速度」。

2024年4月,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建设全球第二个「储能超级工厂」,占地20万平米,建设总投资2亿美元,规划产能也是10000台、40GWh的「Megapack」,与汽车工厂均位于上海临港产业园;5月,项目举办开工仪式,动工后临港集团还颇具风度地和特斯拉签署了8台「Megapack」的采购合同,算是聊表心意,帮帮场子;12月,工厂竣工并立即开始试生产;2025年2月,工厂正式投产,首台「Megapack」已于11日下线,即刻运往澳大利亚。

从洽谈到签约只用了1个月,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投产只用了7个月,从试生产到成品下线只用了2个月,相比上次的汽车超级工厂项目,这次的「中国速度」想必又为马斯克省去了不少后顾之忧。

马斯克不止一次表示,以「Megapack」为代表的特斯拉储能业务,将在未来超过汽车业务。

之所以他敢说这个话,是因为他在储能业务上的梦,显然要更加远大。

02 公共储能&240TWh

2023年,特斯拉发布了当年的「Master Plan」总体规划,第三篇章里,马斯克首次提到了其在能源领域的明确目标:开发240TWh(1T=1000G=1000²M)的储能和30 TWh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旨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能源经济。

在规划里,240TWh的储能被拆分成了112TWh的汽车动力电池、40 TWh的飞机和船舶电池,46.2 TWh的固定电池几个部分,以及41.4 TWh的热电池和642TWh的储氢系统等板块。马斯克表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10万亿美元的投资,大概占到全球GDP的10%。

240TWh的储能是个什么概念?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装机容量为69 GW/169GWh,大约占240TWh的不到千分之一;

按照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2024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109.8 GWh,大约占全球169GWh总量的三分之二;

而如今手握加州拉斯罗普、上海临港两家储能工厂的特斯拉,合计年产能是80GWh,这合起来已经是中国储能市场全年装机量109.8 GWh 的7成;

按照「Megapack」单台3MWh的容量,以目前的能力,要实现240TWh储能的目标,特斯拉两家储能工厂需要生产8000万台「Megapack」,用时3000年。

听上去感觉特别不靠谱,但倘若考虑到当前全球储能市场总装机量17%的年复合增长率,前景是有的。彭博社此前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将达到 1000 GWh,市场规模达 1.2 万亿美元。这么一对比,离10万亿美元也不算遥远,起码不需要3000年那么久。按照马斯克的说法,10万亿美元这个数,实际上还不到我们目前在内燃机产业上支出的一半。

就比如眼下,上节所述还有那么多公司都在排着队购买「Megapack」。

前面提到,「Megapack」每台100万美元起,折合人民币的装机单价约为1.8元/Wh,之所以要提一嘴这个数据,是因为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的数据,2024年,中国储能电站全年中标均价仅为人民币0.62元/Wh。

为什么这些公司宁愿花着三倍的高价,也要买「Megapack」?

有两个角度是当前就能被看到的。

一、产品力优秀。按照特斯拉介绍,第三代的「Megapack」随时能与电池模块、逆变器和温度系统集成安装,帮助电网更加稳定、可持续。设计层面,特斯拉为各电池模块匹配了专属逆变器,每台机组也均已经过大量火灾测试,内含集成安全系统、专业监控软件等,能源效率和安全性均得到大幅提升。于2023年推出的新一代「Megapack 2XL」,换用了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散热组件,便于生产安装。虽说一台100万美元,但产品保修期长达20年,且支持OTA实时更新,持续优化功能。

二、风口潜力。特斯拉引领了新能源汽车过去十年的发展,遥想2012年,第一代「Model S」进入中国时,单台售价接近百万,首批车主则是包含了雷军、李想、李斌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如今,这批车本身早已不值什么钱,甚至于当年倘若拿这笔钱买一百万的特斯拉股票,如今则将会是十倍不止的收益,看上去是亏麻了。

可是,倘若没有「Model S」,李想、李斌、雷军等如今的这些新能源大佬们,他们又会在何时与新能源结缘、是否能得到启发则纷纷是未知数。如今买「Megapack」的企业,和十年前买「Model S」的人思路上也一样,并非离了「Megapack」就用不上清洁能源,但能以此与眼中真正的时代大势结缘,这背后的潜在价值远比几台机器更重要。

2024年,主销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特斯拉「发电及储能业务」营收为100.8亿美元,同比增长67%;装机规模31.4GWh,同比增长113%,相当于2022年的5倍;毛利率同比提升超7个百分点至26.2%,已经高于电动汽车同期16.9%的毛利率水平。

根据美股研究社在《Megapack,特斯拉的“AWS”》中的预判,到2033年,特斯拉能源公司的股价可能达到450美元/股。

如果仔细咂摸,你一定能感受到,特斯拉储能业务与汽车业务在发展脉络上的诸多相似之处。

特斯拉与马斯克肯定十分希望,将「Megapack」的故事,按照「Model」的模板,以一种更宏大的方式,再讲上一遍。

自然,上一集汽车故事里的「黄金绿叶」——中国,也绝对不能缺席。

特斯拉的鲶鱼效应,中国储能也正需要。

03 美国鲶鱼&中国储能

2025年2月1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加强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布局和运行监测,推进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和健康有序发展。一如六年前特斯拉汽车进入中国、彼时中国新能源整体在特斯拉这条鲶鱼的刺激下自此不断向上,无数新能源品牌纷纷鱼跃龙门,有了今日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局面。

在业内人眼里,中国储能如今的欣欣向荣,事实上是建立在野蛮生长的基础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很多企业把储能行业当作是一个低门槛的‘金矿’,抱着短期淘金的心态进入,以至于行业现在野蛮生长,乱象频出。」

前文提到,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的数据,2024年,中国储能电站全年中标均价仅为人民币0.62元/Wh,大约是「Megapack」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根据GPLP在《储能行业“价格战”白热化:破局之道何在?》中的说法,2024年的多个项目中标价格甚至低于人民币0.5元/Wh,例如在内蒙古能源东苏特高压外送新能源三期基地项目中,60MW/120MWh配套储能系统的中标单价仅为0.481元/Wh;而在青海国能(同仁)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储能设备采购项目中,中标单价更是低至0.4731元/Wh。

GPLP在分析中指出,愈演愈烈的储能白热化价格战,一方面源于资本涌入和产能扩张迅速,大家都想在这个所有人眼中的明星行业早日确立影响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计成本拿钱砸;

同时,作为储能关键原材料的碳酸锂价格在下半年持续走低;

更关键的原因则是,招标方采购储能往往只是为了满足风光项目的强制配套要求,而非有想法去真正发挥其独立价值,导致储能的实际投资回报无从谈起,又有上面强制要求,各地储能项目往往也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

倘若真是卖个杵在那里一动不动的「面子工程」就算了,隐患则是,作为风光电配套的储能系统,依旧是实实在在要动起来、用起来的。长期低价模式下,劣质材料以次充好等问题眼看着将整个产业牢牢按在了安全隐患的边缘,又何谈整体向上?

这样的螺旋难题,导致中国储能行业如今看上去蓬勃无比,却始终没有个「Megapack」那般的冒头翘楚,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迸发力。

如今的中国储能行业,堪比上海超级工厂没投产前的中国新能源行业。

那时的新能源各家车企纷纷依靠着「国家新能源补贴」而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消费者认可的车型,二十多万卖着一些油车简易改装来所谓新能源,补贴停则产能停,补贴在就象征性生产着卖一卖,众人齐齐坐在新能源的门槛前一起混吃等死。

等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再无进口成本压力的全球领先新能源车型「Model 3」「Model Y」的售价一降再降,也来到了二十多万,等到国家在2023年彻底停掉了新能源国补,还在等着补贴的车企陆续被淘汰,有心一战的新能源与新势力则纷纷拿出了如今来看不仅丝毫不次于特斯拉、甚至全球领先的好产品。

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这一切,其实仅仅用了六年时间。

「Megapack」为代表的特斯拉储能,再次被视为了那条搅动风云的鲶鱼。

如今单台成本100万美元、人民币1.8元/Wh的装机价看上去过于高端而没什么竞争力,但是上海超级储能工厂投产后,一切可能会不同。还是拿新能源为例,2019年标准版「Model 3」还要卖32.8万元,上海超级工厂投产1年后,价格就来到了26.97万元,一路降下来,如今是5年分期0利息的23.55万元。——当真以为特斯拉就真的想卖那么贵吗?马斯克必然也巴不得把「Megapack」的成本赶紧搞下来,好让自己那个240TWh的大计划更早一步落地才对。

同时,「Megapack」所代表的产品力,也是中国储能行业下一步所需要去对标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就提出——

1、「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产业体系加速完善。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

3、「产品性能显著增强。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高。热滥用和过充电不起火、不爆炸,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加快提升。」

4、「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新型储能产品与技术多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特斯拉想要在中国令「Megapack」延续汽车的神话,中国同样希望此番中国储能集群再现新能源的辉煌。

参考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2532.html

(0)
火星财经的头像火星财经
上一篇 2025年2月18日 下午3:34
下一篇 2025年2月18日 下午3:43

相关推荐

  • 破30亿,春节档哪吒杀疯了

    一年一度的春节档战况正酣。 6部影片强势集结——乌尔善的《封神2:战火西岐》、徐克新作《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国产军事动作片《蛟龙行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和《熊出没·重启未来》,以及王宝强、刘昊然主演的《唐探1900》。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2月2日15时,2025年春节档票房(含预售)突破68亿元。其中,《哪吒2》《唐探19…

    2025年2月2日
    1900
  • 《哪吒2》票房破100亿,能否缓解文旅IP的“焦虑” ?

    等着见证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100亿这一历史时刻的网友终于如愿了,下一个新愿望是想要一座哪吒主题乐园。但可惜,目前为止线下文旅与《哪吒2》的最大联动,就是争哪吒是哪里人。 1 根据网络平台数据(灯塔专业版),其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成绩终于在2月13日突破100亿。另据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14时43分,这部电影的观影人次也突破2亿,成为中国影史首…

    2025年2月14日
    1000
  • 科技引领未来,量化派继续推进港股上市进程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注入全新动力。与此同时,如量化派等越来越多优质的科技企业加入到这一进程中来,为国内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塑造产业格局、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 作为中国领先的精准撮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量化派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消费市场中为商品供应商、本地商户和终端消费者之间“牵…

    2025年2月18日
    1100
  • 全球制造业,进入“三国演义”的新时代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美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开始向战后重建的日本转移。到20世纪70年代,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接棒日本,开始承接全球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日本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巅峰状态。其家电、汽车、半导体和造船等行业都成为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力量。在这一时期,日本占据了全球35%的汽车市场、47%的造船市场、超过50%的半导体…

    2025年2月21日
    400
  • 刚需消费、健康消费,县城春节消费迎巨变

    生产队的驴都放假了,我们一线快递员什么时候能放假?各位活爹们,你们双11和双12不买,看到电商平台快递即将停运,疯狂地买!一线快递员和网点“吐槽”的背后,正是2025年春节前国内各大快递企业爆仓严重的现状。 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电商平台购物后,2025年县城春节消费市场极其反常。来自皖北的超市老板曹阳(化名)称,往年春节是不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在外混得如…

    2025年1月27日
    1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