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化浪潮下国际秩序正重构 欧美分歧凸显。为期3天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于16日闭幕。尽管本届会议的主题是“通过对话实现和平”,但会场内关于地区冲突和国际安全议题的讨论却暴露出各方立场的巨大分歧。
在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欧美关系出现微妙变化。欧洲在安全和外交政策上显露出前所未有的矛盾心态。即将卸任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霍伊斯根在闭幕致辞中强调,欧洲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他呼吁欧洲各国带着具体的想法和支出承诺参与谈判,以确保其地位。虽然欧美双方都承认全球安全格局日益复杂且充满挑战,但对未来方向的看法却大相径庭。美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更注重自身利益和即时回报,而欧洲则在坚持旧有多边主义和适应新现实之间摇摆不定。
《柏林日报》地缘政治版主编托马斯·法斯本德指出,美国人通过赤裸裸的交易型政策把现实无情地摆在欧洲面前。特朗普式的政策正强烈冲击欧洲,迫使欧洲重新调整并重新定义自身定位,这显然指向所谓的“战略自主”。但在这一点上,27个欧盟成员国和30多个北约成员国的看法存在巨大分歧。
今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的主题“多极化”无疑是近年来国际关系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一方面,欧洲承认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但迟迟未能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仍试图维系自身在传统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将多极化视为对其全球霸权的挑战,并采取更具对抗性的策略。
尽管慕尼黑安全会议自诩为“国际社会”的代言人,但实际参与讨论的多为西方国家,非西方国家代表的声音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反映出西方世界对多极化浪潮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另一方面却不愿意真正接纳。
在多极化背景下,中方代表的发言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表示将坚定做变革世界中的建设性力量,被普遍视为对多极化浪潮的积极回应。日本国际事务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吉田智之认为,全球格局正在转变,包括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和发达经济体的相对衰退,多极化已成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焦点之一。中国在这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中国领导人已经展示出前瞻性的理念和愿景。
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再次凸显出,传统安全观念和国际关系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极化浪潮冲击下,国际力量对比正在重新排列组合,全球治理体系也在加速重构。如何求同存异、找到合作共赢之道,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