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再次发现全球昆虫新物种,命名为“海珠微瓢虫”。2月16日,在广东省“世界湿地日”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中,这一新物种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发布。此次发现不仅标志着海珠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新突破,也展示了广州在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领域的卓越成效。
该新物种是在2022年度海珠湿地昆虫调查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并已在国际期刊《Zootaxa》上发表。海珠微瓢虫体长1.2至1.3毫米,呈椭圆形,背侧和腹侧凸起,红棕色,足和触角颜色较浅。表面无毛,被稀疏和短的黄色刚毛。调查中共发现3头标本,主要分布在湿地二期及三期研学空间,周边生境以龙眼、荔枝等果树为主。
微瓢虫科是一个小众类群,过去被认为是伪瓢虫科的一个亚科,现在基于分子数据已被提升为独立的科。目前仅有7属19种,大多数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和南非某些特定岛屿,这是中国首次发现此科和物种。
自2020年起,海珠湿地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持续开展本底昆虫资源全面调查,旨在摸清昆虫多样性本底数据、分布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应用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2021年和2022年,海珠湿地相继发布了“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此次发现的“海珠微瓢虫”更具挑战性,科研团队在显微镜下检视了数万头标本,最终分拣鉴定出该新种。
微小昆虫的发现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复杂,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科研人员的努力,相信会有更多微小昆虫新物种被发现,进一步丰富人类对湿地和自然界的认知。
通常情况下,新物种多被发现在人迹较少的郊野,而城市常被视为生物多样性的“荒漠”。近年来,海珠湿地接二连三发现昆虫新物种,有力地挑战了这一观点,证明即使在城市中心,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也能得到保护甚至促进。
海珠湿地遵循“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理念,逐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通过恢复自然水文条件、种植本土植物、清理外来入侵物种等措施,为本土物种创造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范存祥表示,海珠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始终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让生态系统自我演替,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升。
通过多年的努力,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蓄洪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昆虫记录种从42种增加到903种,鸟类从72种增加到201种,其中包括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此次“海珠微瓢虫”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昆虫区系的数据,还为全球昆虫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