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两年多,这家新材料公司终于上市梦碎。
冲刺两年多,苏州锦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保荐人,于2月13日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宣布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上市进程显示,2022年12月30日,锦艺新材科创板IPO获受理,不到一个月上交所即对其展开首轮上市审核问询。此后,该公司历经四次财务资料过期并重新补充提交,却迟迟未能更进一步,最终遗憾离场。
据悉,此次IPO,锦艺新材原拟募资7.44亿元。按照不低于25%的发行比例,其发行市值最高约29.76亿元。
年入5.2亿、净利润6604.20万元,供货比亚迪立邦等名企
锦艺新材致力于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专业从事先进无机非金属粉体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导热散热功能材料、涂料功能材料和其他新兴功能材料四大类,其中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主要应用于包括IC载板在内的各级覆铜板,导热散热功能材料主要应用于高导热胶或陶瓷散热基板等。
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覆铜板材料分会证明,锦艺新材在高纯超细硅微粉领域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2019-2021年间,分别约为18%、22%、25%, 2022-2023年期间的全球平均市场占有率约25%,国内排名前二。
招股书显示,锦艺新材的主要产品已进入多个行业龙头客户供应链体系。
其中,在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板块,目前锦艺新材客户已基本覆盖了全球前二十大刚性覆铜板制造商(全球覆铜板市场CR20大于90%);在导热散热功能材料板块,其产品供应比亚迪等各领域国际知名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和精密电子等终端设备的导热模组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涂料功能材料板块,其客户包括立邦、老虎等多家涂料知名厂商;此外,在其他新兴功能材料板块,公司已通过锦艺阿泰欧逐步实现对锂电池隔膜行业龙头企业恩捷股份的批量供货。
综合多份招股书,2019-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锦艺新材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44亿、2.12亿、3.25亿、4.29亿、5.20亿、3.37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212.69万、485.77万、3473.23万、5080.15万、6604.20万、4381.68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126.44万、436.63万、3318.04万、4461.77万、6479.43万、4117.05万元。
不难发现,报告期各期,锦艺新材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稳步增长。
此外,报告期各期,锦艺新材的研发投入分别约为1523.12万、1861.10万、2489.27万、2338.18万、2793.28万、1692.7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59%、8.79%、7.66%、5.46%、5.38%、5.03%。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锦艺新材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共51项,实用新型专利共13项,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共29项。
国投创业基金、哈勃投资等先后入股,或因股权纠纷“上市梦碎”
“国产替代”,再加上营利双涨,锦艺新材自然吸引投资机构“趋之若鹜”。
招股书显示,成立至今,锦艺新材获得了远致华信、穗合投资、国投创业基金、中电科研投基金等机构的多轮增资入股。
其中,2020年12月,华为旗下哈勃投资斥资5500万元入股锦艺新材:广州锦族将所持股份的1.51%,转让给了哈勃投资。由此,哈勃投资合计持有锦艺新材5.66%股份。据此计算,后者估值约为9.72亿元。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实控人陈锦魁直接持股8.76%,并通过其个人独资的广州锦族间接持股45.18%,合计控制公司53.94%股权。此外,穗合投资持股9.36%;远致华信持股5.50%;哈勃投资持股5.16%;国投创业基金持股5.03%;中电科研投基金持股1.74%。
如果按照29.76亿元的发行市值计算,哈勃投资账面价值约为1.54亿元。换言之,短短两年,哈勃投资“净赚”近1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7月,郑州锦谋分别与穗合投资、哇牛制享签署《股权转让协议》,郑州锦谋将其所持有锦艺新材5.74%股权以 1.034亿元的价格转让给穗合投资,并将其所持有锦艺新材2.22%股权以4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哇牛制享,本次股权转让价格为11.81元/注册资本。
也正是这一次股权转让,在锦艺新材IPO进行过程中,遭遇了纠纷,该公司成为被告人之一。目前,相关案件一审已完结,原告选择继续上诉,但尚未最终宣判。或许,这也是锦艺新材上市审核很难推进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锦艺新材实控人大额负债风险,也在招股书中首先被提示:截至2022年12月23日,陈锦魁个人累计的大额负债本金为 3.87 亿元,该等个人借款主要用于陈锦魁先生个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的对外投资。截至2024年12月20日,他本人所负大额债务本金规模已降低至2.60亿元,另有应付利息805.42万元。
伴随IPO折戟,“负债累累”的锦艺新材实控人陈锦魁,以及站在公司背后的穗合投资、远致华信、哈勃投资、国投创业基金、中电科研投基金等知名投资方,也将暂时无缘“收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