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警方通报了一起“二维码”盗刷案件。从事手机销售的赵女士在通过视频向“客户”出示了收款码后,账户里的资金被离奇转走。
2024年7月,赵女士收到一条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对方称欲购买手机。双方敲定型号与价格后,对方提出通过支付宝转账付款。赵女士提供支付宝收款码后,对方以种种借口称无法支付,提出要通过视频通话来进行付款。赵女士通过视频展示了收款二维码,几秒内就被刷走了1400多元。赵女士反应过来时,对方已将她拉黑,随后她选择了报警。
接警后,长沙市公安局开福公安分局刑侦大队立即开展案件侦办工作,发现赵女士被盗刷的钱款流入了广州市某便利店账户。通过对现有线索梳理分析,民警发现这是一起利用受害者缺少对“付款码”等支付信息保护意识进行“盗刷”的案件。办案民警在演示过程中发现,在打开支付宝“收款码”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支付宝“付款码”。犯罪分子通过支付宝“付款码”和“收款码”切换的时间间隙,截取或拍下了受害人的“付款码”,并利用小额免密支付功能盗刷了钱款。
不少支付平台的收付款码都存在这样的设置问题,使用者在支付程序中打开收款页面之前往往要先经过付款页面。加之不少用户开通了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不用输入密码就可以直接支付钱款,这也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经过深入研判,一个以黄某为首、长期在湖南及广东等地流窜作案的专业盗刷团伙浮出水面。该团伙7人通过“隔空”盗刷付款码手段实施犯罪,作案200余起,查实涉案资金一百余万元。目前,黄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安全意识,要注意保护支付信息,不可随意展示他人,可以设置“付款码”隐私保护,关闭免密支付,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商家要提升法律意识,在遇到持有来源不明的付款码的可疑人员时,不可轻易扫码。一旦发生财产损失,要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以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为护住“钱袋子”,建议用户关闭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打开支付宝,点击“我的”—右上角“设置”—“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进入后就可以关闭了。同时,开启“付款码隐私保护”功能。打开支付宝,点击“收付款”—右上角“···”号—“付款码隐私保护”,进入后就能开启这个功能。这些简单的设置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避免损失。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