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采访时透露,如果北约继续拒绝接纳乌克兰,乌克兰将启动“B计划”,即在本国建立一个类似北约的组织。具体而言,乌克兰打算扩大军队规模至与俄罗斯相当,并寻求西方国家的资金和武器支持。这一提议在全球引发了广泛讨论。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三年,美国和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热情逐渐减退。泽连斯基提出的这个“另类北约”计划究竟是绝境中的勇敢尝试,还是政治博弈中的宣传手段?从可行性、现实制约因素和政治意图三个方面来看,这个想法存在诸多挑战。
军事力量对标俄罗斯方面,乌克兰计划将现有军队规模翻一番,达到约150万兵力,并希望美国提供远程导弹和“爱国者”防空系统等关键武器,而欧洲则需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增加自身军事力量,乌克兰希望建立一种类似于北约集体防御的机制,而不是依赖外部驻军。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乌克兰不需要其他国家的军队,但强调西方必须通过军事援助来弥补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的遗憾。
然而,乌克兰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战争导致乌克兰经济基础受到重创,GDP减少了35%,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2024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20%。即使欧洲承诺提供资金支持,这些钱也远远不够满足扩军需求。美国国防部长已经明确表示,美国不会为乌克兰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承担主要责任。
武器供应也出现了瓶颈。尽管美国一直在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但远程导弹和防空系统的交付受到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特朗普政府最近还放出风声,可能会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转而推动和平谈判。此外,欧洲的军工生产能力有限,2024年欧盟只兑现了对乌克兰弹药供应承诺的48%。
地缘政治也是一个大问题。美国的战略似乎在往后撤,特朗普政府多次表明,他们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不太现实,并催促基辅放弃恢复2014年边界目标。欧洲内部意见不一,德国和匈牙利等国反对乌克兰迅速加入北约,而波兰等东欧国家虽然支持乌克兰加强军备,但它们自己的军费已经占到GDP的4%,再增加援助的空间很小。俄罗斯则坚决反制任何形式的乌克兰“北约化”,并在乌东地区部署了新的电子战系统,有针对性地干扰西方提供的武器装备。
乌克兰的人口危机也在加剧,战前人口约4400万,现在已有超过1400万人逃走,适龄征兵人数不到80万。强制征兵政策引发了多起抗议事件。治理能力也在下降,腐败问题未解决,2024年透明国际给乌克兰的清廉指数排在第117位。武器分配过程中也频繁出现舞弊案件。
尽管B计划在资源获取、外部支持和内部动员等方面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它背后有深层次的政治动机。首先,是为了应对北约拒绝的风险,保持国际关注度。其次,是为了在停火谈判中增加筹码,避免被边缘化。最后,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焦点,缓解民众不满情绪。
随着战争时间延长,乌克兰老百姓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2024年的民意调查显示,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从91%跌至65%。为了缓解对他过度依赖西方的批评,同时为将来可能的领土让步找借口,泽连斯基努力塑造了一个“自主强军”的形象。
B计划本质上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通过提出这种极端要求,乌克兰可以试探美国和欧洲在援助上的底线。如果西方能满足乌克兰的武器需求,乌克兰就能增强自身防御能力;如果被拒绝,乌克兰就可以把失败的责任推给“盟友背叛”,为自己留点余地。
展望未来,这个计划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是西方支持增加,乌克兰提升军事实力,增强防御;二是西方支持有限,乌克兰指责盟友背叛,保留更多政治筹码。泽连斯基的B计划是弱势一方在战略困境中的一种“创新尝试”。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多困难,难以实现,但在政治层面上确实有其价值。通过提出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乌克兰成功夺回了叙事的主动权,迫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它的生存需求。在战争逐渐转向以谈判为主的阶段,这种话语层面的较量可能比战场上的胜负更有现实意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3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