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电动车电池的高性能寿命通常只能维持6-8年或1000-1500次充放电;低温使用会加速电池老化;储能电站和极端环境下的储能需求要求电池寿命显著提升;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电池退役回收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以及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的研究团队,致力于通过基础研究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2月13日,该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的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提出了打破电池设计中锂离子依赖正极材料的传统理论。他们结合AI技术和有机电化学,设计出一种新的锂载体分子,这种分子可以将电池活性载流子和电极材料分离。通过向废旧衰减的电池中注入这种分子,可以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恢复电池容量。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这一技术后,电池在充放电超过一万次后仍能保持接近出厂时的状态,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2000次提高到12000-60000次。此外,这项技术还打破了电池材料必须含锂的限制,使得使用绿色、不含重金属的材料成为可能。
自1990年锂离子电池问世以来,电池中的活性锂离子一直由正极材料提供,当锂离子消耗到一定程度时,电池就会报废。彭慧胜和高悦领导的团队深入分析了电池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发现电池衰减类似于人体生病,是某个核心组件出现了异常,而其他部分仍然完好。基于这一发现,他们设想开发一种功能材料,能够对电池进行精准、无损的锂离子补充,从而延长电池寿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利用AI结合化学信息学,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并构建了一个包含大量关联性质的数据库。通过非监督机器学习,他们成功发现了未被报道过的锂离子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3SO2Li)。实验验证表明,这种合成分子具有所需的严格物理化学性能,成本低且易于合成,具有良好兼容性,并已成功应用于多种类型的锂离子电池。
该团队始终致力于开展全链条的基础研究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目前,他们正在努力实现锂离子载体分子的大规模制备,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争取将这项技术转化为产品,助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2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