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不仅汇聚了众多国有院团,还孕育了大量充满活力的民营戏剧团体。据统计,北京现有700多家表演艺术团体,其中民营院团占比超过九成。这些新文艺团体以创新为底色、以市场为导向,成为首都多元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为打造“大戏看北京”品牌和“演艺之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并以优质作品引领全国演艺市场,走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2014年,北京市文联设立“北京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展演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2024年,该活动升级为“北京新戏剧展演”,首次将时间跨度扩展为全年,进一步为新文艺群体提供创作及展示平台,引导助推“文艺两新”戏剧创作繁荣发展。2025年新年伊始举办的“2024北京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展演年度榜单发布会”,不仅是对新文艺团体优秀作品和人才的肯定,更展现了民营戏剧院团从“夹缝生存”到“文化标杆”的十年蜕变。
自创立以来,“北京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展演”涌现了大量题材新颖、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优秀戏剧作品。2024年全面升级的“北京新戏剧展演”更加重视原创性与创新性,评选出43部优秀入围剧目,涵盖戏曲、话剧、音乐剧、沉浸式戏剧、儿童剧等多种戏剧形式,进一步扩大新文艺戏剧的创作边界。这些作品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还深入探讨现代社会的多重议题,反映出新生代戏剧创作者的深刻洞察力。
例如荣获2024北京新戏剧展演“年度剧目”的《威廉与我》《翻山海》《西游记》三部作品,不仅受到北京观众喜爱,还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并荣获国内外众多戏剧嘉奖。这些充满当代审美追求、创新意识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北京新文艺团体戏剧创作的高度、多元和包容。同时,展演也让全国各地的新文艺团体在北京这个重要的文化舞台上展示他们的创意与才华。来自深圳的非遗木偶独角戏《千里走单骑》和来自澳门的儿童剧《捣蛋托管班》也深受北京观众喜爱。
北京新文艺团体不仅在作品创作上成果丰硕,还在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强大活力。十年来,大量优秀人才涌现,有的深耕多年,成绩斐然;有的崭露头角,潜力巨大。邵泽辉导演在48岁生日当天被授予“年度戏剧人物”,多年来他专注于戏剧创作,担任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会长等职务,为青年戏剧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清华毕业的何雨繁、北理工毕业的顾雷等戏剧人,从事创作超二十年,成为中国戏剧行业中生代领军人物。“90后”北大人朱虹璇也在兼职创作多年后辞去优越工作,带领话剧九人团队,坚守原创、锐意创新。女性力量在近年来的北京新文艺团体中愈发突显,获得“年度新人”表彰的王斯汀、袁悦、明家歆都是女性,她们的勇敢探索为戏剧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引人关注的是,“年度导演”奖出现“空缺”。评委之一、北京剧协新文艺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杨乾武表示,展演评选秉持“专业性、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原则,获奖者需有当年优秀作品报名且是体制外新文艺团体身份。因此“空缺”折射出评委会高标准、严要求、“宁缺毋滥”的态度,也蕴含着对民营戏剧创作人才的深刻期待。
北京民营戏剧团队的进取精神不仅引领全国演出市场,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戏剧魅力。近年来,北京新文艺团体在音乐剧、新空间戏剧、沉浸式戏剧等新领域大胆探索,取得显著成果。例如荣获“年度演艺团队”表彰的开心麻花保持“每年出新作”的节奏,2024年全国演出13431场,通过“戏剧+沉浸式”“戏剧+文旅”形式吸引年轻群体走进剧场。北京鼓楼西创作《枕头人》《边城》等三十多部剧目、演出上千场,得益于在观众参与性、戏剧互动性和题材创新性方面的不断探索。繁星戏剧村以戏剧IP开发和运营为核心板块,积累IP版权剧目60余部,每年演出千场以上,朝着新空间方向转变和开拓。小柯剧场十年创作12部音乐剧,演出2200多场,致力于打造以市场为导向、音乐为支撑、品牌为落脚的小剧场音乐剧商业模式。
此外,北京新文艺团体还携华语作品海外登台,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魅力。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之际,中文版话剧《悲惨世界》登上法国国家人民剧院舞台;中法合作影偶剧《星鱼》赴巴黎进行巡演,还收到第23届沙勒维尔国际偶剧节的演出邀请。北京九维文化在伦敦开设分公司,先后携杂技芭蕾《天鹅湖》和爆款舞剧《咏春》赴伦敦演出;首届华语舞台高清影像环球展映在英国连办三个月,中国京剧《搜孤救孤》、话剧《上海屋檐下》、芭蕾舞剧《吉赛尔》《世纪》等10部高清影像剧目在伦敦、剑桥等地进行了17场放映。
尽管成绩斐然,但民营剧团仍面临挑战。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建议,民营剧团应熟知政策,清晰认知政策出台背后的意义与创作导向;积极转型,发挥对市场敏感的优势,开拓多元生存空间;注重创作,发挥戏剧的本体优势。北京剧协副主席方旭认为,将新的表演形式和开放性空间的理念融合,或将是戏剧未来创作的一个方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2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