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的突破不应在数字短长的争议中消融。《蛟龙行动》堪称华语电影的一次大胆尝试。在大年初一六部公映电影中,除了“哪吒”,其他类型片对整个春节档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蛟龙行动》是唯一一部率先放开点映,并于1月29日零点公映的影片。这一举措可能是为了抢占先机,但大年初一下午票房表现就已基本定局,“蛟龙”陷入口碑舆论和大众选择的困境。该片独创的硬核类型和对华语电影工业未来的野心,在当前面临挑战。
七年前,《红海行动》同样在春节档上映,当时观众质疑为何要看战争场面,但最终逆袭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如今,《蛟龙行动》虽然排片不利、观众分化,但其集体意志和宏大主题并未能迅速获得共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被抹杀。
《蛟龙行动》在电影工业能量上的提振作用不亚于“哪吒”。该片潜入深海,与《流浪地球》形成呼应,刷新了华语片在特效方面的表现。山体、洞穴等元素在深海中作为军事行动的背景,转化为梦的碎片。金属元素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丰富的质感和生命力。
电影的最大主角其实是潜艇,如“龙鲸号”及其鱼雷。剧组1:1打造了身长110米的“龙鲸号”,细节精致。此外,还构建了超过50个大场景,IMAX银幕下视觉效果震撼。敌我双方的鱼雷战和声呐战通过演员台词和情绪呈现得淋漓尽致。
《蛟龙行动》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文戏,仅保留必要的交代角色逻辑的部分。林超贤导演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再到《长津湖》,逐步转向大制作、大场面、大格局。他坚持实拍,甚至亲自参与水下拍摄,积累了大量经验。
《蛟龙行动》可以视为华语电影的一次实验,不应因一时的票房数字而忽略其突破的意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2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