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是正月以来武汉气温最低的时期。8日上午,在湖北武汉武昌区张之洞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迎来了一批自发前来的人们,他们在寒风中排成长队,悼念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2月6日,这位99岁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因病在武汉逝世。
近日,第七一九研究所首次对公众开放预约参观。吊唁仪式于8日上午9点在研究所总体楼二楼大厅设置的灵堂举行。相拥而泣的母女、庄重敬礼的少先队员、低头致意的青年学生以及含泪献花的职工纷纷前来表达哀思。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许多相互搀扶着前来的耄耋老人,他们大多是曾与黄老共事的研究人员。
81岁的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研究员曹志荣回忆起2022年夏天与黄老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当时黄老虽行动不便,但仍关心着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并嘱咐大家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一领域。曹志荣表示,回顾一生,没有人后悔曾经的选择。
黄旭华生前办公室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他指挥大家合唱的照片。83岁的第七一九研究所办公室原主任刘润林提到,黄老喜欢音乐,退休后常与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尤其喜欢唱《英雄核潜艇》和《祖国不会忘记》。
阳光从东面窗户照进灵堂,将菊花、百合和蝴蝶兰装点得斑斓多彩。5米宽的灵台上,蓝白绿黄相间的花束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侧是高山,一侧是海浪,簇拥着一艘红黑色潜艇模型、一面五星红旗及黄旭华的遗像。两侧挽联上写着:“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9点55分,黄旭华的遗孀李世英被工作人员缓缓推进仪式现场。望着黄旭华的遗像,她颤巍巍地站起身,走向遗像前深深凝望,泪水长流。黄旭华的一生与时代紧密相连,但留给家人的却是匆匆离去的身影。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李世英带着孩子跟随丈夫多次搬迁,甚至在恶劣条件下生活,地震时也是她一手抱一个孩子拼命跑。黄旭华投身核潜艇事业后,夫妻二人要么天各一方,要么同在一地却难相见,但他们彼此都为对方奉献了一切。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德育副校长柳丽表示,得知消息后,学校连夜制作了黄旭华院士的木制雕刻,并组织上百名师生前来吊唁。学校陈列了许多七一九所赠送的潜艇模型,今年六一儿童节,还将黄旭华院士亲笔题词制成卡片送给每位学生。教师谭德美说,黄老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明白科技报国的重要性。
11岁的陈柏睿跟着父亲来到现场,虽然从未听父亲讲过工作内容,但他从黄旭华的事迹中隐约理解了这群“赫赫而无名”的人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吊唁仪式现场,许多人献花鞠躬后又匆匆返回工作岗位。围绕灵台,10多个落款只有代号的花圈静静地矗立,无声续写着这份伟大事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2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