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国产AI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话题。随着DeepSeek的爆火,网上出现了与之相关的操作培训课程,有人通过卖课短短几天收入数万元。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名字相同、账号相似的网络平台,对公众造成误导和困扰。对此,DeepSeek近日首次进行了公开辟谣。
在深度求索发布DeepSeek-R1大模型并迅速走红后,国内知名企业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春节期间,一则疑似DeepSeek创始人的发文在网络上疯传,深入剖析了其爆火背后的原因,引发大规模转发和讨论。然而,该账号很快被证实为假冒,目前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已找不到任何痕迹,但这一事件给公众带来了不小的误导和困扰。
2月6日晚,为保障用户权益,减少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深度求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DeepSeek官方信息发布及服务渠道的说明》。声明称,该公司仅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三个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唯一官方账号,且官方网页端与官方正版App内不包含任何广告和付费项目。除以上官方账号外,其他以DeepSeek或相关负责人名义发布的公司相关信息均为仿冒账号。所有与DeepSeek有关的信息以官方账号发布为准,非官方账号和个人账号发布的信息不代表DeepSeek观点。此外,DeepSeek强调,除官方用户交流微信群外,从未在国内其他平台设立任何群组,一切声称与DeepSeek官方群组有关的收费行为均系假冒。
DeepSeek爆火后首度公开辟谣,是因为短期内大量仿冒网站涌现,容易令不明真相的网友蒙受损失。网络安全公司奇安信科技集团旗下的XLab实验室报告称,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2月3日期间共出现了2650个仿冒DeepSeek的域名。这些仿冒网站利用相似的域名和界面来误导用户,有的已经无法访问,还有个人网站模仿域名来“蹭热度”。仿冒域名主要用于钓鱼欺诈、域名抢注等非法用途,其中钓鱼欺诈主要通过窃取用户密码账号、诱骗用户下载恶意软件等方式进行。骗子还推出了所谓“DeepSeek加持”的虚拟货币,甚至宣称可以购买DeepSeek内部原始股。
根据实验室报告,这些仿冒DeepSeek的域名中有60%解析IP位于美国,其余分布在新加坡、德国等地,呈现出全球化特点,意味着用户可能面临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网络攻击。专家建议用户务必访问官方网站deepseek.com以及deepseek.cn,手机App也一定要从各品牌手机的官方应用市场下载,在填写敏感信息时务必要确认,以防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DeepSeek凭借其开源、免费等特性迅速走红,各种所谓的“培训课程”也随之而来。一些消费者发现,这些课程大多是互联网信息拼凑而成,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只是以“人工智能”的名义赚取培训费。某教程博主声称第一批人已经用DeepSeek赚钱,通过演示如何使用DeepSeek做定位、批量出标题文案等经营自媒体账号,提高广告报价。这些课程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还有专门的AI训练营。有消费者表示,购买的课程内容非常基础,很多是网上能查到的信息,感觉上当受骗。
互联网与信息科技专家包冉表示,普通用户不需要购买所谓的教程,因为DeepSeek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与其交流。这些教程内容在互联网上都是免费的,花钱购买没有必要。他还提醒,即使人工智能功能再强大,也难免会出现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有误的内容,所以对其生成的内容务必加以鉴别。
类似情况在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等概念大火时也曾出现。这背后既有市场需求的推动,也有一些人在追求短期利益。消费者需要仔细甄别课程质量和性价比,避免被夸大其词的宣传所误导,可以通过自学、参与开源社区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和经验。
对于仿冒网站的行为,网络安全专家王媛媛表示,这类行为可能触犯刑法、民法和行政法规,责任主体面临刑事处罚、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三重法律后果。用户需要提高警惕、留存证据,企业则应主动监测网络侵权并依法维权。法律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持续增强,任何试图通过假冒网站牟利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给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相继颁布,目的是预防技术滥用带来的各类安全风险,确保技术创新发展符合知识产权规范。科技创新的同时,更需强化法律监管,为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2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