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厂卖医院卖子公司,药企“多元化”狂踩刹车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医药行业仍然热闹,几乎都在抛售核心资产。

以CRO巨头药明康德为例,2025年1月17日,其宣布出售美国医疗器械测试业务,将位于亚特兰大和圣保罗的两大工厂卖给NAMSA。事实上,这已经是药明康德近一个月以来第三次抛售,前两次分别是将WuXi ATU业务的美国和英国运营主体股权以现金对价方式转让给Altaris,以及将位于爱尔兰的疫苗工厂以5亿美元总价出让给默沙东。

而这并非个例,诸多药企近期同样在加速撤退。比如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医药,2025年1月,其宣布以6.08亿美元出售45%股权,以清仓中药资产;另外还有新华医疗,新年伊始,其再度传来抛售医院的消息,正式挂牌转让旗下控股的山东新华昌国医院55%股权,转让底价为1.13亿元。除此之外,罗欣药业、广济药业、未名医药、同成医药、九州通医药等近30家头部药企,均在春节期间完成了“瘦身”。

新年新气象,药企集体剥离、割弃的背后,到底透露了怎样的行业信号?

当多元化开始成为“烫手山芋”

从春节期间国内药企抛售资产来看,“卖医院”几乎成为了共同选择。除前文提到的新华医疗之外,常宝股份、景峰医药、人福医药、华润三九、益佰制药等多家上市药企均在近期陆续转让旗下医院股权。

这其中当然有原因。以新华医疗为例,过去几年其已多次挂牌转让旗下医院,包括2020年4月和12月分别出售南阳市骨科高新区医院80%股权和淄博淄川区医院西院70%股权。而密集出售的答案其实早已写在年报里:近些年,新华医疗医疗服务营收占比不到10%,但投入水涨船高,这直接导致其陷入增长瓶颈,尤其是在2022年,新华医疗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下降2.11%和9.68%,这使其不得不放弃“入不敷出”的医疗服务。

事实上,自2018年“社会办医”风起,国内药企就开始频繁通过收购或者自建合并加入医疗服务的阵营,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开拓新的增长曲线。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后期随着医保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医院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漫长的回报周期,都让药企承受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在近几年相继选择了退出。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药企多元化布局当前大有收缩之势。事实上,除卖医院之外,砍管线、终止非核心业务、转让工厂、大幅裁员等,也都是药企放弃多元化的典型表现。

以药明康德为例。今年1月,其已经连续三次抛售海外资产,这其中当然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原因,比如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通过,让全球医药外包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及时出售,不仅可以降低其在美国市场的风险暴露,同时也可以快速回笼现金,从而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但另一方面,药明康德接连剥离海外业务,其实也是在“去多元化”。一组数据刚好可以证明这一点,根据最新年报显示,药明康德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整体营业收入277.02亿元,同比下降6.23%;归母净利润65.33亿元,同比下降19.11%。不过,如果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之后,公司收入将同比增长4.6%。

这也就是说,药明“去繁就简”已是迫在眉睫。而这背后的原因也很明了,在全球经济疲弱的当下,市场需求明显降低,但生产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这就使得很多业务板块捉襟见肘,长此以往,其承担的经济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而选择出售则可以及时止损。

事实上,抛售海外资产只是药明大撤退的其中一环,另外一环还体现在减持上。据悉,2024年药明康德出售药明合联股票累计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0.16亿元,占其2023年度经审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超过10%,其中影响公司2024年度当期净利润约为7.2亿元,影响公司2025年度当期净利润约为12.97亿元。

以点见面,当多元化成为掣肘,即便是药企巨头,仍然是选择加速退出。对此,为来资本合伙人表示:“入不敷出,是药企当前的普遍现状。三年前尚可靠着一二级市场融资支撑快速扩张,现在全市场不景气,如果仍要维持高举高打模式肯定不能长久。不如砍掉并不擅长的生产、销售条线,专注于研发领域,这将为药企提供更多的现金流以支撑未来的业务。”

加速回归“主线任务”

在今年腾讯集团年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特别将“聚焦主业”作为讲话的关键词。回溯腾讯发展史,其之所以能够从一款社交软件,发展成如今的商业帝国,正是得益于将多元化布局发挥到了极致,但就是如此善于多元化经营的腾讯,当前也开始停下来思考,并逐渐向主线业务倾斜。

事实上,“聚焦主业”已经是当前全行业的核心课题,而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的医药领域更是如此。据悉,在诸多药企近期抛售资产的相关公告中,都反复提及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质量”、“提高运营效率”等关键字眼,背后所表达的意图不言而喻,就是要逐步清除边缘资产,将更多精力集中到主营业务之中。

重点以和黄医药为例,其原本是一家中药企业,但近些年一直在向创新药加速转型,于是其不断地剥离中药业务,并将相关收益投入到核心管线的推进之中。对此,和黄医药表示,“因为上海和黄药业的业务方向和和黄医药创新药的核心业务存在差异,而和黄希望将更多重心聚焦到创新药板块,因此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将非核心业务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的可能性。”

而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创新药增长潜力更大。2023年1月,武田以11.6亿美元拿下和黄医药呋喹替尼的全球权益,之后该药便迅速在美、欧、日等重要市场获批上市。据权威机构推测,呋喹替尼全球销售峰值高达15亿美元,这意味着和黄医药将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要集中弹药抢市场进度。目前,和黄医药正在加速推动赛沃替尼、索凡替尼等多款创新药的研发进程和商业化,而这都需要大量资金来作为支撑。刚好,出售非核心资产就可以满足这一点,比如此次清仓中药,和黄就一口气到账45亿,这使其在后续竞争中拥有了更多筹码。

当然,“聚焦主业”不只是体现在割裂边缘资产,药企当下纷纷“卖子”其实也是如此。据悉,在春节期间,包括罗欣药业、广济药业、同成医药、九州通医药以及未名医药等多家上市药企都选择出售子公司,而通过这一动作,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现金流,以此缓解当前紧绷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部分优质资产的保留,也使得药企能够在熟悉的战场上寻找更多突破的机会。

对此,某资深医药人表示,“近几年,全球经济正面临一场大考,商品和货币双紧缩,这使得市场当前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可以供药企捕捉,而与此同时,行业内卷不断积聚,对于药企的核心要求也在持续提升。基于此,药企如果还想要寻求生存甚至是持续增长,那么选择聚焦主业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因为只有不断深修内功,夯实基本盘,才能够在探底周期中率先破局。”

瘦身之后,真能跑起来吗?

不难发现,国内药企当前纷纷选择抛售资产,其实是为未来布局,但结果到底如何,有多少承诺能够真正兑现,当前还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从先行一步的MNC身上寻找答案。

事实上,早在国内药企开始大规模抛售资产之前,MNC就已经暗潮涌动,具体体现在疯狂砍管线和不断调整全球业务架构。

先说管线。其实对于MNC而言,砍管线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因为在近些年,MNC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专利挑战,根据Bloomberg的预测分析,BMS、GSK、安进、默克、礼来、强生五年之内专利悬崖可能带给药企的影响均超过40%。而为了应对这一点,MNC近些年大量买入管线,相应地,其在砍管线上也就更为频繁。

但与之前明显不同的是,MNC砍管线的研发阶段大幅提前,基本都集中在临床Ⅰ期及之前。以BMS为例,作为“退货之王”,其在2024年共削减近30条研发管线,在这之中,临床Ⅰ期及之前的比例高达70%。这意味着,MNC当前对于管线更为敏感,一旦出现不好的苗头,比如研发进程遇阻,就会立即选择止损,这与之前一直进展到临床二三期,甚至是在获批上市阶段才终止有很大不同。

当然,MNC的撤退决心不只是体现在砍管线上,同样还体现在收紧全球业务布局。

据悉,在春节期间,就有多家MNC选择退出中国市场。比如优时比(UCB),其以6.8亿美元将在中国的神经病学和过敏疾病业务出售、撤资和许可给亚洲最大的医疗保健专业资产管理集团CBC集团和总部位于阿布扎比的投资公司Mubadala;另外还有协和麒麟,其将协和麒麟(中国)制药股份转让给新成立的一家特殊目的公司,随后将新公司的所有股份转让给香港维健医药集团,转让价格为7.2亿元。

作为全球创新药新兴市场的中国尚且如此,在其他非主流市场,MNC的撤退显然更快也更彻底。

那么,在大撤退之后,MNC到底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呢?根据2024年第三季度年报数据,Top10 MNC的营收和营收增速都有明显上涨之势,而在成本直接相关的研发投入环节,虽然整体金额仍在上涨,但投入比例略微下滑。这意味着,MNC在“降本增效”上已经卓有成效。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在退出上没有抓住合适的时机,或者表现的不够理性和彻底,反倒还会越陷越深。

这和当前药企谋求“退出”的逻辑大同小异。到底是要继续冲击上市,还是选择被收并购,或者是转让股权,这都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综合分析,然后再从中找到一条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路劲。

但无论怎样,此次药企“抛售潮”已经在向行业传递一个关键信息:创新药企业,尤其是早期的创新药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应立足在管线的创新方面,而不是在于构建完整的商业化体系。因此,药企在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要上市,或达到阶段性的里程碑之后出让股权,抑或是与有更完备的渠道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合作/并购,这些都是非常务实理性的方式。

总的来说,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下,药企要更加现实,同时也要更加灵活,及时选择“断舍离”,争取手握更多现金,留在牌桌上,才能熬过漫长的冬天。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22853.html

(0)
火星财经的头像火星财经
上一篇 2025年2月7日 上午11:33
下一篇 2025年2月7日 上午11:33

相关推荐

  • 青云科技六连板股东密集套现,已连亏八年,老板是“红楼迷”

    DeepSeek爆火带来的影响,在二级市场上持续发酵。在众多受到影响的公司中,一家名为青云科技的公司自2月5日起喜获6连板。 而公司股价和市值在搭上DeepSeek概念创下新高之际,青云科技的股东们却在忙着减持。据公司近期发布的公告显示,三位股东在近期减持了公司的股份。 身为青云科技的创始人,黄允松对名著《红楼梦》情有独钟,而公司名字的灵感或正是源于此书。在…

    2025年2月15日
    1400
  • 破30亿,春节档哪吒杀疯了

    一年一度的春节档战况正酣。 6部影片强势集结——乌尔善的《封神2:战火西岐》、徐克新作《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国产军事动作片《蛟龙行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和《熊出没·重启未来》,以及王宝强、刘昊然主演的《唐探1900》。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2月2日15时,2025年春节档票房(含预售)突破68亿元。其中,《哪吒2》《唐探19…

    2025年2月2日
    2000
  • 身价千亿的印尼首富,在中国花1亿买个停业两年的酒店

    又一家地产酒店被摆上货架。 近日,明发集团发布公告称将以1亿元出售泉州明发大酒店,接盘方为针记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由中国公民黄启明及黄辉祥(又译为黄惠祥)分别持有50%的权益。 公开资料显示,针记集团背后是身价千亿、曾连续14年蝉联印尼首富的黄惠祥和黄惠忠两兄弟。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开业的泉州明发大酒店自2023年以来并无任何业务,2024年财政年度…

    2025年2月6日
    1400
  • DeepSeek浪潮,冲击HBM厂商

    新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SK 海力士下跌 12%、三星电子下跌 4%。 一天内登顶中美App Store免费榜、火到两天崩溃两次、Meta开设四个作战室研究,近几日以来,DeepSeek犹如一颗 “东方核弹”,引爆了全球AI圈。 DeepSeek以极低的价格建立了一个突破性的AI模型,而且没有使用尖端芯片,这让人们质疑,AI行业数千亿资本的巨额投入真的值得吗?…

    2025年2月6日
    1400
  • 光环褪去,文和友只能做长沙限定“网红”?

    从长沙走出的现象级餐饮品牌文和友急需证明自己还没被网红流量和年轻人“抛弃”。 1 2月18日,文和友总部对外表示广州文和友租约到期,不再续租。 有网友此前就分享,春节期间各地旅游餐饮消费旺季,广州文和友却一直关停没营业,彼时就觉得,这个项目可能要黄了。 作为长沙现象级餐饮品牌,五年前文和友刚扩张到广州的时候,也称得上风光无限。热门餐饮店排队取号,等待时长都要…

    2025年2月21日
    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