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非遗过大年马桥手狮舞!新春佳节,舞狮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在上海马桥镇,有一种民间艺术叫手狮舞,它将狮子道具制扎在竹竿上,通过舞动增添节日气氛。2010年,这项艺术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前最后一周,马桥手狮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雪林带着弟子们反复练习,春节时总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你身体的丹田这个核心部位,这里要转,来~”
与威猛神气、需要两人配合的广东醒狮不同,马桥手狮舞的狮子体格不大,一个人就能一手持狮子头,一手掌狮子尾,讲究灵活、轻巧、喜气。赵雪林介绍:“马桥手狮舞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从狮子灯演变而来。当时马桥老街街道狭窄,先辈们就在狮子灯下面撑起两根竹竿,即兴表演。”
马桥手狮舞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狮子灯,相传元宵灯会时人们爱提灯行街,但早期马桥街巷狭窄、屋檐低矮、行人拥挤,提灯人便用竹竿撑起狮子灯,方便炫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手狮舞,在闵行马桥一带流传。
为了让表演更加生动,现在的手狮舞吸取了当地舞龙的翻滚、跌扑等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手狮的制作也有不断创新改良。赵雪林说:“以前我们的舌头是活动的,凹面,冲额角,嘴巴比较大,还有个双肢抱绣球。现代的主要形状更加逼真、牢固。现在改良后,动作可以自由发挥。”
红黄相间的手狮到了赵师傅手中如有了生命般灵动跳跃,让人看了也想上手试试。
2007年,马桥手狮舞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各方支持下,喜庆欢脱的马桥手狮舞已多次走出国门。赵雪林回忆起2009年5月28日代表国家参加中日韩三国演出时的情景,观众热情互动,让他印象深刻。
那次演出之后,赵雪林与当时的鼓手宁向南结下了师徒之缘,如今,他培养出的一批批年轻人接过了手狮,继续舞动。“这么多的孩子跟我学手狮舞,我真的很开心。”
闵行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非遗保护科负责人杨璟炎表示,对马桥手狮舞的保护力度正在加大,不仅提供区级非遗补助资金,还会积极对接一些大的宣传民俗节庆场合,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文化。
新春佳节来临,豫园里,马桥手狮舞隆重登场,轻巧、生动,舞出了传统佳节的喜庆祥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2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