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八所主要高校非本地生学费每年为14.5万元至18.2万元,是本地生学费的3倍至4倍多。从9月新学年起,将再增加6%至23%。
随着连续三年出现千亿级赤字,节流成为近期中国香港特区财政政策的主题。新春伊始,当地高等教育的政府资助成为相关调整的先行领域。2月1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接受访问时预告称,在财政挑战下,无论是特区政府自身开支,或是给予大中小学的拨款,都会因应共同承担的原则进行调整。基于这一原则,当地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未来三年对八间资助大学的拨款将有所调整。
这实际是对1月底该局相关人士透露消息的确认。2月2日,中国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撰文中指出,今年将加大节流力度,各个政府部门均需有所贡献。虽然部分支出难以削减,但教育和医疗都有节约的空间。
按照中国香港特区的高等教育体制,当地共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八所高校获得政府财政性资助,而教资会则每三年一度依照香港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作出资助建议。今年正值2025年至2027年的资助建议调整期。蔡若莲表示,特区政府目前正检视2025/2026至2027/2028的三年期资助,并即将进行公布。教育局将会调整未来三年的相关拨款。
根据当地教育相关部门公布的资料,在此前的三年资助期内,教育局通过教资会共计向八所高校提供了632亿元(港币)的经常性拨款。其中约78%用于教学,约20%用于研究,其余约2%用于专业活动。除了政府拨款,这些高校还有自行经营的收入部分,包括研究生院的学费收入及接受外界捐款等多个渠道。蔡若莲认为,八大长久以来的稳健财务加上教育局给予院校足够时间去消化并作出财政规划,相信拨款调整不会对院校的教学、研究、吸引力和竞争力造成影响。
与亚洲区内的一些地区相比,中国香港特区对大专院校投放的资源并不十分充裕。但整体而言,教育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特区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目前仅次于福利与医疗。受益于相对灵活且市场化的多元机制,香港多所高校的自主经营收益及财务状况较为稳健。这种多元机制源于当地不少高校倚重金融市场投资回报及自费课程项目收益。
据当地媒体统计,2024年八大的年度综合盈余共计95亿元。部分大学的综合盈余甚至达到该年度教资会经常资助额一半以上。以香港大学为例,其2023/24年度获得的经常拨款为48.9亿元,同期其综合盈余为39.2亿元。相比之下,岭南大学的综合盈余也超过资助额的一半以上。
政府对大学的资助调整将如何影响各大高校的综合盈余情况,目前仍存一系列变数。从2025/26年度开始,八大的本地学生学费将连续三年增加,每年增幅为5.5%。这是近20多年来首次提高本地学生的大学学费价格,考虑到当地学生的家庭负担等因素后才决定的。目前,当地高校的资助学位获得特区政府超过八成的补贴。
蔡若莲解释称,目前八大的非本地生学费以边际成本计算,每年为14.5万元至18.2万元,是本地生学费的3倍至4倍多,到9月新学年将再增加6%至23%。这被认为会给当地高校的学费收入带来新的增量。相关政策调整始于2024年,从当年起,香港特区政府所资助的专上院校录取非本地学生的限额将提升一倍至40%。相关院校可因应本身条件,吸引更多外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内地学生赴港升学。此外,从2023年11月起,当地已暂免在港就读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试行至2025年,预计受惠学生将超过35000人。
为发展高等教育及成为人才高地,中国香港特区正逐步吸引更多外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内地学生赴港升学。学费涨价是否会影响外地学生决策,仍有待观察。在此之前,有说法称特区政府对每个非本地学生补贴数万至十多万元,因此应逐步增加非本地学生学费至收回成本。蔡若莲对此回应称,是否增加学费需考虑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收费水平,平衡对人才的吸引力。如果贸然大幅调整至30多万港元,会削弱高等教育的吸引力,难以吸引优秀学生到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