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勾勒出绵长的海岸线,沉淀了百味之首的食盐结晶。在江苏,还有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盐城。不久前,江苏盐业考古发布多项成果:在盐城沙井头遗址、缪杭遗址、后北团遗址等盐业考古调查发掘中,新发现盐城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盐业遗址点超百处;首次确定了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区域并揭露出盐渎县城官署遗迹;首次在江苏较完整揭露了一处唐代盐业生产聚落;首次在江苏通过考古发掘完整揭露出一处明代盐灶。这些成果填补了多项盐业考古的空白。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刚介绍,近年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江苏盐业考古联合工作队,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沙井头遗址位于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街道人民北路与黄海中路交叉口的“范公堤”。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调查资料显示,遗址周边区域内有高出地表约3米的高地。这次,考古人员在南北长1500米、东西长1000米的范围内,采集到五铢钱、瓦当、陶水管等种类丰富的汉代文物。结合近期考古发掘的东闸新村高等级汉代墓葬等信息,沙井头遗址被确定为汉代盐渎县城官署性质建筑遗址,这也为理解盐业在西汉社会中的重要性及西汉对江淮区域盐业生产的统一管理提供了考古支撑。
缪杭遗址位于盐城市东台市梁垛镇董贤村九组,遗址四周被老河道环绕,总面积6.75万平方米。2022年至2023年间,考古揭露出蓄卤池、淋卤坑等制盐遗迹。其中蓄卤池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2.2米,南北宽14米,深约1.9米,底部为较规整长条形槽。经盐度分析检测,证实槽底泥土盐度明显高于遗址其他地层盐度。此次考古发现揭示了与盐业生产中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的遗迹现象,证实该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这对研究江淮东部地区唐宋、明清时期的盐业意义重大,为了解唐宋时期海盐的生产工艺、盐民的生活和盐城地区的海岸线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后北团村二组,原为低矮土墩,总面积约16.9万平方米。2023年因农田改造抢救性发掘了一部分,发现明清时期的盐灶、淋卤坑等制盐相关遗迹,被证实为一处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这次考古发掘清理灰坑49座、灶9座、沟9条、淋卤坑1组和房址1座,出土瓷器、陶器、琉璃器等小件器物共200余件。后北团遗址最为重要的发现是清理出明代一处砖砌淋卤坑和紧邻分布的3座盐灶。这与史书记载该地产盐相互印证,为探讨明代制盐聚落分布提供了实证材料。
这次盐业考古调查及发掘证明,自秦汉到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一直都是重要产盐区。从汉代沙井头遗址,到唐代缪杭遗址,再到后北团遗址,实证了江苏盐业在制盐工艺、盐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连续性与传承性,为我们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盐业在国家管理与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了考古资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利用盐的国家之一。从海盐到井盐、池盐,丰富的盐资源造就不同地域独特的盐文化。海盐主要分布在包括江苏在内的沿海地区,是最为古老的盐业产业类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多用“煎盐法”提取食盐,现代则采用更高效的晒盐方法。井盐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等地,源于地壳运动带来的“沧海桑田”变化。池盐主要分布在山西运城等地,有着4600多年采盐史。随着海盐、井盐的大量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千年盐湖逐步停止生产食用盐,转向开发芒硝、无水硫酸钠等化工产品。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2020年9月,运城市全面停止盐湖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2021年,当地启动盐湖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堤埝整治、江道疏通、垃圾清理等,让盐湖恢复应有的生态面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