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时,在一个四线城市看到小米SU7汽车,这辆车的报价通常在20万到30万之间。这表明雷军带领的小米集团已经在下沉市场获得了广泛认可。
资本市场上,小米集团的股价也有所反映。过去一年,小米在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价从最低点的12元左右上涨至目前的38元附近,涨幅高达215%,市值翻了两倍,达到9615亿港元,接近万亿市值。然而,许多中国股民却错过了这一投资机会。彼得·林奇曾说过,关注那些被消费者广泛认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且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品所属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可能蕴含着良好的投资机会。
如今的小米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个只做手机的企业。它正在不断扩展业务领域,建立全新的生态体系。尽管智能手机仍然是小米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其占比已从十年前的80.40%下降到了2024年三季度的54.67%。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占比从十年前的13.01%上升到现在的28.51%,主要得益于空调、冰箱、电视和洗衣机等产品的销量增加。小米的目标是替代格力、美的和海尔等传统家电品牌。互联网服务位列第三,营收占比从十年前的4.85%增长至9.64%,主要是广告和游戏业务的增长。
电动汽车业务虽然开售不到一年,但表现超出预期,三季报显示其业务占比已达6.26%,增长迅猛。按照这个势头,小米电动车有望取代手机成为公司核心业务。小米所有业务线的毛利率都在提升,例如智能手机的毛利率从2016年的3.45%提高到2023年的14.59%,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毛利率从2016年的8.16%提升到2023年的16.33%。互联网服务的毛利率也从2016年的64.37%增至2023年的74.18%。电动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为16.43%,扣除成本后仍亏损,但预计2025年将实现盈利。
小米的战略规划清晰,正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通过涨价维持商业帝国运转。除了制造,小米还是一家顶级的投资公司,拥有超过400家股权投资。这些投资在市场环境好时对公司利润有正面影响,反之则有负面影响。小米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技术研发。2024年前三季度,小米的研发支出达到166亿元,研发人员数达到20,436人,占员工总数的48.6%。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在全球获得超过4.1万件专利。小米自建工厂,实现了自研自造,并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最近,小米高薪聘请了原DeepSeek核心人员之一的罗福莉,进一步加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
小米集团是一个智慧综合生态体,对标多个行业巨头。手机对标苹果和华为,大家电对标海尔、美的和格力,汽车对标华为和新势力,投资则对标地方产投基金。小米集团万亿市值指日可待。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更好地进行投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