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球塑料回收率仅约15%,每年有数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污染面积已达数百万平方千米。
近期,有环保组织宣称可在十年内清除大太平洋垃圾带,并将这些废塑料用于制造汽车零件。然而,随着研究深入,更多问题浮出水面。治理海洋塑料污染远比想象中复杂,单靠清理可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大约两年半前,环保组织“海洋清理”在北太平洋上对03号海洋塑料清理装置进行了试运行。这次行动成功清除了18吨垃圾,创下人类清理海洋垃圾的纪录。“海洋清理”成立于2012年,旨在通过拖网作业清扫海洋垃圾。经过六年的技术测试、研发和改进,该组织表示已准备好有计划地清理大太平洋垃圾带,预计费用约为75亿美元。
尽管目标听起来很宏伟,但海洋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看法:机械化清理海洋塑料垃圾不仅可能徒劳无功,甚至可能产生潜在危害。
大太平洋垃圾带位于美国夏威夷群岛与加利福尼亚州之间的太平洋洋面上,面积约160万平方千米,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垃圾浮积区。据估算,这片垃圾带包含大约1.8万亿件塑料垃圾。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学家就意识到废弃塑料会聚集成垃圾岛。1997年,美国船长查尔斯·摩尔在航海途中发现了这片垃圾海域,他被塑料垃圾包围,从漂白剂瓶到电视机零部件,到处都是。
实际上,东太平洋垃圾带只是太平洋垃圾系统的一部分,还包括日本海岸附近的“西太平洋垃圾带”和一个“亚热带汇聚区”。后者借助洋流在东西两个垃圾带之间运送垃圾。在全球广袤洋面上,大西洋和印度洋也存在类似的垃圾带。2018年,国际科研团队发现大太平洋垃圾带上漂浮着至少7.9万吨塑料,比以往的估算高出4至16倍。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海洋塑料垃圾主要来自家庭废弃物。然而,“海洋清理”组织分析后发现,多达86%的可识别废弃物可能来自渔业。由于潮汐、风和洋流的作用,来自陆地和河流的塑料往往会滞留在海岸线附近,而捕鱼通常在距陆地较远的海面上进行,留下的垃圾更有可能漂到垃圾带内。
大太平洋垃圾带常被称为“人工岛”或“第八大陆”,但实际上它更像是由数十亿个微塑料组成的“塑料粥”。2019年,游泳运动员伯努瓦·勒孔特在这片海域游了500多千米,形容自己如同在暴风雪中游泳。研究发现,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威胁,破坏了海洋维持生命的能力。
有趣的是,这片垃圾带竟然发展出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成为了海洋生物的新栖息地。2022年,研究人员发现这片海域满是水生生物,如蜗牛、水母等小型漂浮生物。同年,另一项研究发现90%的海洋废弃物都成了动植物的家园,包括苔藓虫、藤壶等微小无脊椎动物以及小型海洋昆虫和螃蟹。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塑料垃圾正在创造一个新的远洋生态系统。
清理海洋塑料垃圾的任务远比想象中复杂。现有设备只能收集大块塑料,并不能解决微塑料的问题。即使只清理大块塑料碎片,也容易误伤海洋动物。尽管采取了多项预防措施,该装置仍无法完全避免附带伤害。此外,垃圾带上生态系统的出现也让问题更加复杂。一些生存于垃圾带上的近海生物被认为是入侵物种,可能与自然存在的物种争夺资源。
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是:这片区域是否值得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去清理?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1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但只有1%最终汇入了垃圾带。大部分塑料垃圾会停留在距离海岸约160公里以内的海域,被慢慢分解。还有很大一部分被认为滞留在北极冰层中。如果大太平洋垃圾带区域的塑料在全球海洋塑料垃圾中所占比例这么小,为什么要特别针对洋流环流区域的塑料垃圾进行清理呢?
此外,大太平洋垃圾带所在的区域并不易于到达,成本高且时间紧。近海岸和沿海地区的清理工作可能更有效。如何处理收集到的废物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时间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往往无法完全回收或处理,最终只能被送往垃圾填埋场。
2023年11月,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小组警告说,把物理清理作为解决海洋塑料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他们指出,即使200台“海洋清理”设备持续运行130年,也只能清除全球漂浮塑料的5%。近年来,“海洋清理”组织加大了对拦截塑料的装备投入,试图阻止塑料流入海洋。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全球每年生产4.3亿吨塑料、其中2/3会成为废弃物的事实。治理工作必须多管齐下,应该把1%的精力投入到清理工作中,把99%的精力投入到遏制污染源头上。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