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冬日漫长而寒冷,学校的寒假也比南方更长。哈尔滨工业大学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校”,在“尔滨”火爆出圈后,成为颇受欢迎的新晋“景区”。这里不仅有广西“小砂糖橘”研学项目,还有普京总统到访以及发射35颗小卫星的故事。
从事教育报道多年,我已数不清来过多少次哈工大。寒假再次到访时,校园里人潮涌动,活力洋溢,完全不是想象中“静悄悄”的样子。
每次科普都是一次唤醒。你听过来自太空的声音吗?哈工大航天馆是许多游客来哈尔滨的第一站,一个多月前刚刚重新布展。年过七旬的王子华是一名退休教师,已在哈工大度过40多年。如今,他每天开车一个多小时来做义务讲解员。王老师对嫦娥六号、空间站小机械臂等航天领域的国之重器如数家珍,既讲成就又讲原理,许多小朋友听得入迷,称这里是“离太空最近的地方”。
参观间隙,一个大学生感慨数学变得如此具体。原来,这个男生叫解灏锴,来自山西,在澳大利亚留学多年,学的是数学专业。王老师告诉他,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需要运气,但更多是艰辛,并给他讲解了数学在航天应用中的经典案例。王老师说,只要有人提问,他都会耐心解答。这一刻,我被深深感动。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次次答疑会在参观者心中种下种子,成为学术道路上的动力或日后学成归国的伏笔。
每份耕耘都有收获。你听过小白鼠的声音吗?“90后”张博雅自称是个“养老鼠”的人。她在哈工大明德楼的实验动物平台照看70只小白鼠。2023年博士毕业后,她选择留校工作,研究功能性食品研发和益生菌新种质挖掘。她的爱人李若鹏同年留校,研究电子电镀技术。他们在同一栋科研楼工作,只能在下班时间相见。尽管攻关领域不同,目标却一致。每场细微实验都可能孕育重大发现。
在哈工大,这样的“科研伴侣”有很多。频率相同、步调一致是最好的陪伴。很多人慕名而来,很多人满载而归,但他们一直坚守。这让我想起新中国成立初期,800多名青年响应号召齐聚哈工大,建立新学科,创办新专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与祖国同行始终是一代代青年人融入心底的信念。
每个行动都在成长。你听过钛合金打磨的声音吗?在哈工大材料学院实验室,“00后”学生姜博涛正经历一段颇具挑战的时光。他和同学反复试验,希望通过含氢等离子熔炼将被污染的钛回收为纯净的钛,从而降低成本。假期备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他们专注而充实,忙碌却高效。
在很多哈工大人身上,都有着和姜博涛一样的气质。他们为科学问题兴奋不已,为攻克关键技术夜以继日,为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步履不停。结束采访已是傍晚,落日余晖洒在人来人往的校园,仿佛希望的火苗在跃动。
124位两院院士、170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47位省部级以上领导、54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近40万优秀人才……这所扎根北疆的顶尖学府,以独特的魅力和底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追梦人,用行动诠释着对科学的求索、对国家的担当和对未来的憧憬。几天后,哈尔滨亚冬会即将启幕,将有1300多名师生作为志愿者投身这场盛会。
作为一名记录者,我始终被他们的执着和炽热所感染。手机通讯录里搜索“哈工大”,老师和学生的名字将近300个。这些故事不仅属于哈工大,还属于每个为梦想拼搏的人,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