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年味正浓。2025年的春节被称为“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结果宣布时,现场气氛热烈。各个代表团排队祝贺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能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感到特别激动和高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荣光,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对这一“人类共同遗产”的保护力度要继续加大,也为无数正在准备过年的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巴莫曲布嫫作为春节申遗工作组顾问,曾参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开始推动春节申遗工作,除了熟知申遗工作的专家外,还有研究春节的民俗学专家参与。
萧放指出,春节作为一个民族的大节日,需要提炼出具有人类性价值的内容。申报材料是核心任务,原定于2023年3月31日提交。但2023年1月,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调整了申报文本的格式和标准,导致春节申遗文本需重新调整。简化后的表格要求项目介绍不超过200个英文单词,这对工作组来说是一大挑战。
最终,项目介绍的第一段被限制在200个英文单词内,包含春节的基本信息。刘魁立强调,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时间制度的重要体现。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夏商时期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而岁首被称为年,可追溯到周朝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岁首被正式确定为夏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则是在辛亥革命胜利后。
春节期间,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庆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申报材料中的视频资料很好地对应着遗产项目的名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刘魁立回忆起童年时期的春节记忆,即使在日本侵占时期,春节仍然是他难忘的记忆。
春节前后约四十天,腊八过了就意味着进入年节阶段。回家是动员令开启后的一致行动。年夜饭则是大年三十夜晚的重头戏。饺子是许多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承载着团圆的寓意,寄托着对新年的期盼。
2023年3月31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春节”的申报材料。2023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我国在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积极履行该公约规定的义务。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也在其中。此后,中国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截至2022年11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57人。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我国“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三个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上“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39项,急需保护名录4项,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1项,共44项,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荣光,也是责任,意味着要把这份人类共有的遗产发扬光大,并对人类社会当下与未来的发展有所担当。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