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24年因在路边和英歌队“对槌”而火爆全网的小女孩庄恩琪吗?她的新年愿望是把英歌舞跳得更好。当被问及打算要跳英歌舞到多少岁时,即将6岁的她奶声奶气地回答:“100岁!”
庄恩琪来自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玉窖村。在潮汕地区,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小朋友开始学习英歌舞。这种舞蹈热情外放、群体化的特点吸引了许多孩子。庄恩琪的父亲庄镕强是当地英歌队的锣手,小恩琪常跟着他到训练场排练,耳濡目染之下对英歌舞产生了浓厚兴趣。
庄恩琪的爷爷曾是英歌队中的海螺手,父亲小时候也喜欢在家里玩英歌槌。庄镕强回忆说,在潮汕地区,叫一个男孩子排队去看明星演唱会,他们可能不会去,但叫他们凌晨5点起来化妆跳英歌,他们可能会提前到场。
英歌舞是一种糅合了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故事,歌颂的是扶正压邪、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女子英歌舞则取材自穆桂英挂帅或花木兰从军的故事。英歌舞又称为“中华战舞”,图阵变化复杂,动作强劲有力,情绪热烈。作为一种大型团体舞,英歌舞对队伍整齐度要求很高。
双胞胎魏群展、魏义展是口美英歌队的“头槌”,这是队伍里跳得最好的角色,需要经过选拔才能当选。兄弟俩从16岁开始学习英歌,只是因为当时看过几场英歌表演,“感觉很威武霸气,很英姿飒爽”。学了11年后,兄弟俩终于当上了“头槌”。为了更好地“冲阵”,他们每天下班后都要训练一个多小时。
在潮汕地区,很多镇、街道都有自己的英歌队,仅汕头的潮阳区就有上百支英歌队。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比景区里的戏台演出,当地人更熟悉的还是街边巡游的民俗活动。英歌舞寓意驱邪除恶、祈福迎祥,早已融入潮汕人的日常生活,当有英歌舞表演出现就意味着“要过年了”“该回家了”。
郭创洪是汕头市潮南区的一名村干部,1999年他曾参加过本村的英歌队,跳了八年。二十多年过去,当年跳英歌的小伙子如今成了看英歌的中年人。提起英歌舞,他内心的兴奋与骄傲溢于言表。
跳英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员们要凌晨一两点起床化妆,早上8点开始巡游直到太阳下山,边走边舞,挥动双槌、变换队形、翻滚跳跃。春节前的一场民俗活动中,许多英歌舞演员的双手都缠着绷带,有的人手上磨出了血泡。
在庄恩琪的家里摆放着小鼓、“小蛇”道具,还有她专用的“迷你版”英歌槌。为了帮她记动作,父女俩还自创了“暗号”手势。平时她在家中,只要听到鼓声或音乐,就会拿着英歌槌跳几下。直到庄恩琪的视频“出圈”后,全家人这才发现原来她已经跳得有模有样了。她的父亲说,看到女儿这么喜欢英歌,他感到非常开心。
去年,在小恩琪走红的视频评论区里,有网友说:“传承的意义具象化了。”6岁的小恩琪大概还不了解什么是“非遗传承”。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喜欢跳英歌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玩”。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也许就是从“好玩”开始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