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习俗历史悠久,相传压岁钱可以镇压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年。最早的压岁钱并非用于交易,而是铸造成钱币形状,供人们佩戴玩赏,作为吉祥物。正面通常刻有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背面则刻有龙凤呈祥、龟蛇长寿等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岁钱的形式从最初的“压胜钱”演变为现在的红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压岁钱金额也水涨船高,从最初的5元、10元到现在动辄上千元。然而,压岁钱原本寓意的镇邪保平安的意义却逐渐淡薄。
发压岁钱主要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清代吴曼云在《压岁钱》一诗中描绘了小儿收到压岁钱后的喜悦和忙碌,以及长辈享受天伦之乐的心情。但如今,压岁钱有时变成了一种经济负担和人情债,淡化了对孩子的祝福和关爱。
代表祝福心意的压岁钱不是越多越好。广西百色市倡议春节期间发放不超过20元的小额压岁钱,以遏制攀比之风。毕竟,心意不仅仅是钱,而钱也不能完全代替心意。对于孩子来说,如何保管和支配压岁钱也是一个问题。上缴父母可能导致孩子不满,留给孩子又担心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压岁不必局限于金钱形式,可以是一套喜欢的图书、一件心仪的玩具或其他有利于成长的物品,甚至是一些鼓励的话语,让孩子真正体会压岁的祝福含义。前两年一些90后父母在微博发起“压岁钱革新”话题,提倡用“新年愿望盒”替代传统压岁钱,增进亲子感情。
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传统并与时俱进,守住压岁钱传承文化、传递祝福的本义,不让年味变“钱味”,让新春佳节更加温馨和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