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在山西这片被称为“煤炭之乡”的土地上,煤炭资源滋养了经济,也深深融入了文化和生活。这里,煤炭与民俗结合,诞生了独特的文化符号——旺火。怀仁的春节年味不仅弥漫在空气中,更燃烧在每一堆熊熊燃烧的旺火中。那火光是怀仁春节的独特标志,也是我心中永远的记忆。
旺火又叫“拢火龙”或“大旺火”,是晋北地区春节期间流行的社火民俗活动。怀仁这一习俗尤为兴盛,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煤炭资源丰富的怀仁地区已有燃煤旺火祈福迎春的传统。据清乾隆《大同府志》记载:“元旦,垒炽炭于门,状若小浮图,名曰‘旺火’。”旺火寓意六畜兴旺,万事吉祥顺意,来年日子更红火。
再次站在家乡街头,内心涌起一股暖流。小时候除夕夜,放完开门炮后,爷爷会带我到院子里点燃旺火。他手持柴火,目光专注而慈祥,火光照亮他苍老却温暖的脸庞。那一刻,家的温暖和亲情在我心中生根。爷爷讲起旺火的故事:传说天帝会在交岁之时火烧奸顽,火神为救民众,告诉人们点火避灾。于是家家户户点燃柴火,并扭动身体,成功瞒过天帝。为感火神之德,除夕夜点旺火的习俗流传下来。正月初一、十五,各家男性会在院子里垒起规模较小的旺火,主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外贴写有“旺气冲天”、“五谷丰登”等字样的大红条联。大家也会默默比较谁家的火堆大、着得旺。这场无声的较量,比拼的是对生活的热忱。
听了旺火的故事,我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旺火源于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承载着光明、温暖与希望。它不仅驱散冬日寒冷,还在辞旧迎新时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将这份记忆深埋心底。
时光荏苒,如今我们都搬进了高楼,儿时院落里的旺火渐渐消失。但随着时代变迁,怀仁旺火习俗不断创新和发展。2011年春节,怀仁旺火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大平台。公共旺火规模宏大,造型讲究,搭建需精选煤炭,切割方正,造型呈宝瓶状,并逐年增高,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火龙班是怀仁专业垒旺火的班社组织,传承人大都有三代以上的师传谱系。如西关村火龙班传承人武雪峰,负责旺火的定位、控数、垒砌等工作,是怀仁旺火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现在,除了传统家庭旺火,怀仁市还会举办大型转旺火活动和踢鼓秧歌表演,成为春节社火的重要内容。方圆百里的人们前来观赏,簇拥在火光周围,围着最大的旺火“转火龙”,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祈求“旺运”。在燃烧的火光中,我总会想起那个熟悉的场景——院子里,我和爷爷一起点燃旺火的画面。旺火的光芒依旧温暖如初,照亮我们的过去,指引未来的方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