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出现了奶油味草莓、巧克力味草莓,现在还有“碳中和”草莓。临近春节时,西部首款“碳中和”草莓与全国首款“碳中和”雀舌茶叶在成都亮相。
“碳中和”食品并非首次出现在成都。2024年,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还推出了“碳中和”火锅底料和“碳中和”矿泉水。这些产品上都标注了生产、销售等流程中的二氧化碳当量,例如一袋“碳中和”火锅底料的二氧化碳当量为798.33克。
“碳中和”食品指的是在研发、收获、加工、分销、零售、储存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小于或等于零。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可以通过节能减排和碳排放交易来实现“碳中和”。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会长熊中茂表示,“碳中和”草莓是该协会联合成都天府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华测认证有限公司对四川天府新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双流冬草莓”完成产品碳足迹核算与核查后推出的。每1千克草莓的碳足迹为0.9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种植过程中采用了智慧农业装置,合理使用有机肥料,精确施肥和灌溉,以提高种植智慧化水平并减少碳排放。原材料获取阶段通过采用新能源车配送等方式也减少了碳排放。
“碳中和”草莓选用红颜草莓品种,果肉细腻、香气浓郁,市场接受度高。在营养价值和口感方面,与普通草莓没有区别。不过,“碳中和”草莓的碳足迹较低,从另一个角度为品质提供了保障。价格方面,由于考虑了碳足迹及碳中和成本,“碳中和”草莓的价格预计会略高于市场价。
近年来,“碳中和”食品频现的原因在于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各个城市都在加快减排步伐。成都出台了《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目前,平台注册用户数突破300万,共推出线上线下碳积分场景182个;累计开发碳减排项目148个,审核登记碳减排量67.4万吨,超50万吨碳减排量实现价值转化。
“碳中和”产品的推出有助于企业挖掘生产端的节能减排潜力,将节能减排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自身的低碳转型。同时,市民也能通过日常消费品了解到节能降碳的环保意识,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接下来,协会还将重点聚焦工业产品领域,推出更多“碳中和”产品。成都市相关部门正在牵头制定全市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顶层制度文件,鼓励企业先试先行,了解自家产品碳足迹情况,并依据碳排放数据进行产品碳中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