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象数是王夫之易学的重要方面。象在展现易学各方面的深刻含蕴上作用非凡,数在则图画卦、揲蓍成卦及刻画卦爻的数量方面意义重大。王夫之的易象思想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观象玩辞方法中象的基础地位;其二,由数生象的筮得之卦与模拟万物所成的自然之卦的不同成象原理,及两者在卜测和刻画事物中的不同功用;其三,由事物的向背隐显和上下往来的不同视角而造成的三十六象,代表了王夫之易学的重要思想,即乾坤并建为体,错综合一为用。
关键词:王夫之; 观象玩辞; 乾坤并建; 错综合一; 三十六象
一、观象玩辞:象的基础地位
《系辞传》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即辞、象、变、占,将象视为《周易》的关键要素。历来易学家都很重视象,尤其是以象数为主的《周易》解释者,但他们对象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王夫之研究《周易》数十年,认为象在《周易》诸要素中的地位最为重要。他认为,文王制作《周易》,最重观象玩辞;孔子作《易传》,亦以象为基础。他在解释辞、象、变、占四者关系时说:“‘设卦观象’,设卦画于前而观其成象也。‘辞’者,象之义也。‘吉凶’,象之所固有而所以然之理,非辞不明。‘系’者,相属而不离之谓。《彖》《爻》之辞,必因乎象之所有,即有戒占者之辞,亦因象之所当戒与其可戒而戒之。”[1]513此明言圣人设卦之初,即寓理于象之中而待人知之。八卦卦象简单,不能寄寓复杂的道理。若只有三画,则无上下、内外、阴阳之时位,其势能、出入、承乘、升降、来去诸复杂蕴含皆无法成立,观象玩辞所具有的诠释力度将大打折扣,《周易》诸要素间的关系亦难得到圆融、深刻的解释,故伏羲画八卦之后即重为六十四卦。卦辞是卦象内蕴意义的总体表达,卦爻辞中的吉凶是卦象包含的道理之展现。就《周易》之功用而言,观象玩辞为学《易》之事,观变玩占为筮《易》之事,两者皆重视卦象。王夫之还说:“数以生画,画积而象成,象成而德着,德立而义起,义可喻而以辞达之,相为属系而不相离,故无数外之象,无象外之辞,辞者即理数之藏也。”[1]505这是说,每卦六爻,每爻皆由七八九六之数生成,积六爻而成一卦。卦爻皆有其象,卦象代表一个境遇,爻象代表一个境遇中变化着的具体态势,此即王夫之所说“‘象’,一卦全体之成象;‘变’,九六发动之几应也”[1]516。卦象成,一卦的性质就确立了,卦象显示了卦的性质;有了性质及其呈现,就自然包含了某种义理,卦爻辞就是对卦所含义理的文字表达。卦爻辞内在于由象数所决定的义理之中,通过观象玩辞即可把握卦的性质。这里王夫之明确表示了象是基础,辞是象所包含的道理的文字点示。
在此基础上,王夫之批评了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说。王弼是典型的义理解《易》者,其首重者在意。意由卦象而得,但得到其中的意之后必须忘掉卦象;卦象由卦爻辞而得,但得到卦象之后必须忘掉卦爻辞。在王弼看来,言、象是得到意的工具,把握了意之后必须抛弃言、象,以免拘泥于言、象而限制了意的引申。意代表一种意境、一个道理,但可以表现此道理的言、象无穷多,因而必须忘掉具体的言、象,才能充分展现《周易》的诠释场域。王弼认为,“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2]609,进而批评互体、卦变、五行等汉儒象数学。
王夫之在批评汉儒象数学上同王弼一致,但他也批评王弼之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玄学解《易》方法。王夫之通过肯定象的基础地位,以观象玩辞来确定一卦的基本意义,用触类旁通的方法来扩充卦的诠释效用。以王夫之对观卦的解释为例,观?,二阳爻在上,四阴爻在下,有往上看可观物之义,也有阙门巍峨之楼观义,象征正法在上,下民以观。王夫之解释此卦之《彖传》“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时说:
“大”谓阳也。阳居五、上,以不媟于下,则阴且顺而巽之,以观其光。所以能然者,唯其履中而刚正,不失其可为仪象者于天下也。[1]200-201
在解释卦辞时也说:
可观之谓“观”,以仪象示人,而为人所观也。阙门悬法之楼曰观,此卦有其象焉。可瞻而不可玩,饬于己而不渎于人之谓也。此卦四阴浸长,二阳将消,而九五不失其尊以临乎下。于斯时也,抑之而不能,避之而不可,唯居高而不自媟,正位以俯待之,则群阴瞻望尊严而不敢逼。[1]199-200
王夫之还从观卦之卦象来解释君子处乱世之道:
君子之处乱世,阴邪方长,未尝不欲相忮害,而静正刚严,彼且无从施其干犯而瞻仰之,乃以爱身而爱道,盖亦若此。德威在己而不在物,存仁存礼,而不忧横逆之至,率其素履,非以避祸而邀福,而远耻远辱之道存焉矣。[1]200
后来王夫之在总结自己出处大节时也提到,自学《易》之初,即重视观象之法,“初得《观》卦之义,服膺其理,以出入于险阻而自靖;乃深有感于圣人画象系辞,为精义安身之至道”[1]683。从王夫之对观卦的解释中可以清楚看到其解卦之法:从卦象说到其所象征的事物,从其所象征的事物说到其所包含的义理,从卦义说到由此卦象悟得的自处之道。这是王夫之对观象玩辞的极好说明,全面展示了他对象的基础地位的肯定和重视。
又如颐卦?,卦象为初上二阳爻夹四阴爻,卦辞为“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王夫之运用观象玩辞之法为之解曰:
上下二阳,上腭下颔之象也。四阴居中,齿象也。颐之为体,下颔动以啮,上龈止而断之。《震》动于下,《艮》止于上,亦颔象也。颐所以食,而生人之养赖此为用,故为养也。……《颐》卦之象,中虚而未有物,静以待养,初无纵欲败度之失。因乎其所必养,亦何患乎无饮食之正?而小体为大体之所丽,养小体者忘其大体,养大体者初不废小体,《颐》之贞何弗吉也?乃以其虚以待养,在可贞可淫之间,故戒之曰:所谓贞者,存乎观与求而已。观所可养而养之以养人,于可求而求之为口实以自养,则贞也,贞斯吉也。[1]248
在这里,王夫之从卦象引出口颊之义,从口颊引出啮物养人之义,从养人之物不分善恶而善恶在人之选择引出孟子区分大体小体之义,认为人应养其大体而带动小体,此为养之正道。行养正之道,斯为贞吉。可以看出,王夫之是以“养其所当养则正,正则遍给天下之欲而非滥,以天下养一人而非泰,咸受其福”[1]248为理想,既有据卦象而推出的事物之理,又有据卦辞推出的道德教训,据天道以言人事,以物理为人的行为准则。就中王夫之观象玩辞之方法论灼然可见。
二、筮与卦:人为与自然两种成卦之法
既然观象是王夫之易学的基础步骤,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所观何象。这是王夫之象数学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见解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但这个说法历代都有学者质疑,特别是六十四卦究为何人所画,说法各不相同。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然后自重为六十四卦。孔颖达也认为,八卦小成,爻象未完备,不足以刻画万物,故伏羲画八卦后自重为六十四卦。[3]6-7王夫之从“乾坤并建”的解《易》原则出发,认为八卦为伏羲所画,重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为。他说:
伏羲之始画卦也,即阴阳升降、多寡隐见,而得失是非形焉。其占简,其理备矣。后圣因之,若《连山》,若《归藏》,皆引伸画象之理而为之辞,使民晓然于吉凶之异,以遵道而迪吉。至于文王,益求诸天人性命之原,而见天下之物、天下之事、天下之变,一本于太极阴阳动静之几,贞邪、诚妄、兴衰、利害,皆刚柔六位交错固然之理,乃易其序,以《乾》《坤》并建为之统宗,而错综以成六十四卦,举万变之必形者可以约言而该其义,则《周易》之《彖辞》所由折衷往圣而不可易也。周公复因卦中六位阴阳之动而为之《象辞》,则以明一时一事之相值,各有至精允协之义,为天所祸福于人、人所自蹈于吉凶之定理,莫不于爻之动几显着焉。《彖》与《象》皆系乎卦而以相引伸,故曰《系辞》。[1]505
其中“彖”指卦辞,“象”指爻辞,卦、爻辞皆系属在卦象之后,并与卦象所蕴涵的意义有关,故称“系辞”。这一长段关于卦爻的论说,表达出王夫之的重要意思:六十四卦为伏羲所自重。因为八卦太少,且每卦只有三爻,不足以刻画复杂的事物,六十四卦则可蕴涵天地万物的复杂道理。伏羲之后,夏、商的卜筮之书《连山》《归藏》皆六十四卦,其卦序和解说虽与《周易》不同,但其卦爻辞也是从卦象引申出来的。文王因对天人性命之理的体察而特别重视卦爻中所蕴涵的阴阳动静之理及其贞邪、诚妄的伦理意义,按照非覆即变的原则,对卦序作了重新安排,并作卦辞;突出乾坤两卦的地位,以之为其余卦的统宗。周公继此而作爻辞,揭示卦所代表的境遇中的具体态势及其呈现的道理。卦爻系统至此完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王夫之认为乾坤并建之义创始于文王,这就为乾坤并建这一解《易》的根本原则找到了道统上的根据。
为了说明乾坤并建,王夫之区分了两种成卦之法:一是卜筮得卦,即由大衍之数经四营、十八变而成六画卦;一是始画卦之时,先画三爻,然后每一爻加一画而成六画卦。王夫之在注《系辞传》“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一句时,对这两种成卦之法有清楚的说明:
筮者九变而三画定,八卦之象见,小成矣。乃又九变而六画之卦乃成,六十四之大象、三百八十四之动象见焉。自筮而言,数自下积,则小成乎贞,而引伸以成悔,故八卦相因之理在焉。是以《屯》言“云雷”,《蒙》言“山泉”,《坎》言“洊至”,《离》言“两作”。自始画而言,三画各重而六,增一为二,以天之有阴必有阳、地之有柔必有刚、人之有仁必有义,触其所与类合者,以长三为六,则三极六位之道在焉。[1]550
就揲蓍成卦而言,六画之卦由爻累积而成,三画为小成,此为“贞”;又三画为完成,此为“悔”。一卦内贞外悔,故每卦皆可由贞悔相因引申为说。如屯卦,贞为震,象征雷;悔为坎,象征云。其《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王夫之以贞悔结合为说,认为屯为始生弱稚之象,故雷以震动开导晦蒙,云以翕合联结阴阳。云雷合,故能同心一体,经营世道。[1]94其余如蒙、坎、离等卦,皆仿此为说。
从始画卦来说,卦是为了彰显天道运行的法则,故始画三爻,即以天地人三才及一阴一阳之道、阴阳不离之说,每爻加一画而为六画之卦。这里王夫之明确区分了自然之卦与人为之卦:自然之卦是一阴一阳之道的显现,人为之卦则是出于卜测目的而揲蓍以成的。前者可径称为卦,后者只可称为蓍。王夫之区别两者的意图,在解释《系辞》“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一句时说得很明确:“酬酢”是尽人事之智,“佑神”是体会天道、与天合德,两者皆卦之功用。[1]550-551前者重在蓍,后者重在卦;前者重在窥测天意,后者重在体会天道、与天为一。作为一个杰出的哲学家和典型的理性主义者,王夫之特别重视后者,屡屡以识认天理为论说基础,并把天理当作行为法则。他说:
天道之流行于事物者,卦象备着,而其当然之理皆显于所画之象;健顺以生六子,皆《河图》之天道也。蓍策用大衍,四营而变化尽,则所以修德而制行者因时以合道,而仁不愚、智不荡,无所据非德之执滞,则其德亦非人之所易测矣。酬酢以尽人,而立德佑神以合天而体道;卦方而显,蓍圆而神,《易》之所以广大而切于人用也。[1]551
揲蓍成卦为人之谋,但揲得之卦仍是天道之理的显现。《周易》不是以人窥测盈虚之理(如道家所谓“盗窃天机”),而是通过观象玩辞,将天道之诚与人道之思诚融贯为一,通过对天道自然之理的人文性解释,使人能够据此理修养道德、成就事业。故六十四卦可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王夫之以此为易道之正,离开了这一正道,就会陷入邪妄:
文王乃作《周易》,一本诸天人之至理,止其诬冗,唯君子谋道乃得占以稽疑,理定于一而义严矣。以此立教,后世之窃《易》者,或滥于符命,如《乾凿度》;或淫于导引,如《参同契》;或假以饰浮屠之邪妄,如李通玄之注《华严》;又其下则地术星命之小人皆争托焉;恶知《易》之为用但如斯而已乎?[1]557
知天理、顺物情以崇德广业,其辞、其变、其象、其占皆易道之一端,舍此则为邪妄!
三、三十六象:乾坤并建为体,错综合一为用
王夫之解《易》既重卦象,则卦象的数量就是一个重要问题。王夫之区别卦与象,认为《周易》共六十四卦,三十六象。他在《周易内传发例》中说:
“《易》有太极”,言《易》具有太极之全体也;“是生两仪”,即是而两者之仪形可以分而想像之也。又于其变通而言之,则为四象;又于其变通而析之,则为八卦。变通无恒,不可为典要,以周流六虚,则三十六象、六十四卦之大用具焉。《乾》极乎阳,《坤》极乎阴,《乾》《坤》并建,而阴阳之极皆显;四象八卦、三十六象六十四卦摩荡于中,无所不极,故谓之太极。阴阳之外无理数,《乾》《坤》之外无太极,健顺之外无德业。[1]658-659
在注释《系辞传》“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时,王夫之也说:
“原”,有本而生也。“反”,归诸其故也。阴阳之见乎卦象者,其自下生,而来也非无本;极于上而且终,其往也非消散而灭。八错二十八综,具《乾》《坤》之全体,以互相屈伸,故资始无穷,而要归可以继起。《易》言往来,不言生灭,“原”与“反”之义着矣。[1]520
此中“八错二十八综”,即三十六象。
王夫之言三十六象,并非无本。邵雍即说:“卦之反对皆六阳六阴也。在《易》则六阳六阴者,十有二对也,去四正则八阳四阴、八阴四阳者,各六对也,十阳二阴、十阴二阳者,各三对也。”[4]106意谓互相对反之两卦共十二爻,其中,六阴六阳者共二十四卦,十二对,如否与泰、咸与恒、丰与旅等;八阳四阴者六对十二卦,如遁与大壮、需与讼、无妄与大畜等;八阴四阳者亦六对十二卦,如临与观、明夷与晋、升与萃等;十阳二阴者三对六卦,有姤与夬、同人与大有,履与小畜;十阴二阳者亦三对六卦,有复与剥、师与比、谦与豫。以上共三十对六十卦,去其重复计算之否、泰、既济、未济,共二十八对五十六卦。加上无对之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八卦,共三十六对六十四卦。此中对即综,可反复其观。如正观则夬,反观则姤;正观则晋,反观则明夷之类。朱熹曾总结邵雍此法云:“康节只说六卦:《乾》《坤》《坎》《离》,《震》《巽》含《艮》《兑》。又说八卦:《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其余反对者二十八卦。”[5]1648此中前一句就三画卦说,其中震与艮、巽与兑为综卦。后一句就六画卦说,八个无对的卦,其余有对者为二十八象五十六卦,共三十六象六十四卦。此法为后世许多易学家所吸取。
宋元之际易学家俞琰继承了邵雍易学的许多方面,但他不重视数而重视象,认为反体、覆体即错综:
反体、覆体皆原于先天图卦位之相对。乾与坤刚柔相反,坎与离刚柔相反,如颐、大过、中孚、小过皆是也。覆体者,屯颠倒翻转则为蒙,需颠倒翻转则为讼是也。六十四卦,惟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不可倒,余皆一卦倒转为两卦。故上经三十卦约为十八,下经三十四卦亦约为十八。三画卦亦然。[6]24
此中明确说《周易》六十四卦错综为三十六象。明中期易学家来知德亦主三十六象,他说:
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画卦,文王系卦下之辞,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以明阴阳变化之理。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也。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阴上而阳下也。虽六十四卦止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相错,其余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八卦,并相错八卦,共三十六卦。[7]7
来知德又从上下篇卦爻之阴阳均平着眼,说:
若以综卦两卦作一卦论之,上经十八卦成三十卦,阳爻五十二,阴爻五十六,阴多于阳者凡四;下经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阳爻五十六,阴爻五十二,阳多于阴者亦四。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四焉,是综卦之阴阳均平也。上下经之篇义卦爻其精至此,孔子赞其至精、至变、至神,厥有由矣。[7]75
可见,俞琰、来知德皆认为《周易》六十四卦可为三十六象。
王夫之的三十六象说继承了以上诸家,但以其深湛的本体论思维给出了独特的论证。王夫之认为,乾坤为体,其余六十二卦都是它的用。也可以说,乾坤阴阳十二位,其余六十二卦都是它的变体。此变体为阴阳交杂而成,交杂有两种情况:错与综。错者横向相反,综者纵向相反。《周易·杂卦传》即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对的情况是非覆即变,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之类[1]639。其中,变即错,覆即综。王夫之据“乾坤并建”之义,认为三十六象即乾坤本体的错综表现。他说:
阴阳互建,而道义之门启焉。故自伏羲始画,而即以相杂者为变易之体。文王因之,而以错综相比为其序,《屯》《蒙》以下四十八卦,二十四象往复顺逆之所成也。[1]638
而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个卦,综而仍是其自己,否与泰、随与蛊、渐与归妹、既济与未济八个错综同体之卦,归为四个综卦。因为《周易》以综为主,不可综而后从错,故总为六十四卦三十六象。
为什么错综同体者以综为主?王夫之解释说:“天有全象,事有全理,而人之用之者但得其半,天道备而人用精,是以六爻之中,阴阳多寡,即就此而往复焉,则已足备一刚一柔之用,善一进一退之几,成一仁一义之德矣。”[1]639意思是,自然界的天象向人呈显的是现象之全体,但人用符号表达它时却只能用精简之六爻,可谓“天道备而人用精”。所以,六爻之卦通过阴阳之多寡、时位之态势、来去升降之动能,蕴涵了其刚柔、进退之全部意义,并于中彰显出天象的伦理意蕴,人用之理已尽含其中矣。错仅表示阴阳对反,而综除对反之外,还表达了时位、来去、升降等复杂内容。虽然错、综皆有夹杂之义,但综在重要性上高于错。故王夫之说:“知其异乃可以统其同,用其半即可以会其全,故略于错而专于综。实则错综皆杂也,错者幽明之迭用,综皆用其明者也。《周易》六十四卦,为三十二对耦之旨也,而《传》为言其性情功效之别焉。”[1]639这里王夫之不单从卦象之简单呈现看六十四卦可为三十六象,还从现象表现本体之多寡、浅深上看综卦之功用,其解释高于以往之象数易学家。
在解说《系辞》的“《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一句时,王夫之明显地表达了其“体用一源”的方法论:
以全《易》言之,《乾》《坤》并建以为体,六十二卦皆其用。以一卦言之,彖以为体,六爻皆其用。用者,用其体也。原其全体以知用之所自生,要其发用以知体之所终变。舍《乾》《坤》无《易》,舍彖无爻。六爻相通,共成一体,始终一贯,义不得异。[1]607
错综之根源,在于乾坤并建之天道本身。天道即太极,其性质即贞常。天道既可从具体事物上说,也可从最后的物质归结——气来说。王夫之说:
刚柔之定体,健顺之至德,所以立本,变而不易其常者也。吉凶之胜,天地之观,日月之明,人事之动,皆趋时以效其变,而必以其至正而大常者为之本也。……若其所自来,则皆二气缊,迭相摩荡,分而为两仪者,同函于太极之中,莫非此贞也。阴阳之外无太极,得失顺逆不越于阴阳之推荡,则皆太极浑沦之固有,至不一而无不一者,此贞也。是以《乾》《坤》立本,而象爻交动以趣时,莫不出于其中也。[1]577-578
在本体论视域下,一切皆本体之表现,六十二卦可视为本体之具体境遇。而每一境遇中的六爻,皆有其特定的时位,时位代表态势。每一卦皆在本体所展开的运动中,每一爻皆在特定境遇所展现的运动中,此所谓“《乾》《坤》立本,而象爻交动以趣时”,亦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运动着的事物,样态千差万别,有的顺,有的逆,有的来,有的去,有的融结,有的分散。若从构成乾坤本体的物质微粒来说,万物皆是阴阳二气的缊摩荡。二气之运动本无所谓顺逆、来去,故代表具体事物的卦象若从其根源处说,皆可上下其观,皆是本卦与其综卦的合一。
王夫之的三十六象说,不是从机械推演可正反其序来看,而是从事物运动的样态万千、万变不齐、不为典要的规则着眼,具有本体论思维的宏大、灵动。王夫之曾就此说:
天下之动万变不齐,而止此刚柔之屈伸因时位而异其用,不为典要而周流于六虚以通之,则天地之刚柔交入以成文者在是,……其错也,一向一背,而赢于此者诎于彼;其综也,一升一降,而往以顺者来以逆。天下之器,其象各异,而用亦异,要其形质之宜,或仰而承,或俯而覆,或微而至,或大而容,或进而利,或退而安,要唯酌数之多寡以善刚柔之用,合异以为同,分同以为异,皆此一往一来、一赢一诎以成之象,象成体定,而用以利矣。[1]554
此中说得很清楚,万物皆是本体的表现,而表现万物之象则唯乾坤刚柔参伍交互以成。同一象有或错或综之不同读法,错代表阴阳之向背、隐显,综代表阴阳之升降、来去,错综包含了事物在时空中的各种呈现,如同异、俯仰、承覆、微宏、进退等内容。错之综之则为异象,合之同之则为一卦。或分或合、或异或同,皆是阴阳往来屈伸之运动。这是王夫之主张三十六象的根本理据,它是以乾坤并建之阴阳屈伸往来为基础的。
若揲蓍以成卦,则由下往上,积为六爻。所谓“十有八变而成卦”,成卦有一定之规。而摹写天地万物以成之象,表现的是阴阳之多寡、往来、屈伸、交互、参伍。但象一时而有,无爻之渐次积累,王夫之以此区分“象”与“数”,象指摹写阴阳多寡等而成的自然之象,数指由揲蓍之数而成的人为之象。前者的爻位顺序是自上往下的,后者的顺序是自下往上的。所谓自上往下,实际上是统观,因无逐爻而数之故。王夫之说:
象自上昭,数由下积。夫象数一成,咸备于两间,上下无时也,昭积无渐也,自然者无所谓顺逆也。而因已然以观自然,则存乎象;期必然以符自然,则存乎数。人之仰观俯察而欲数之,欲知之,则有事矣。有事则有时,有时则有渐,故曰:象自上昭,数由下积。[1]1079
自然之象上下无时,昭积无渐,无顺逆,无累积,故一象而错综同时皆有。由此,六十四卦可精简为三十六象。
由错综而有三十六象,故王夫之特别重视表现错综之义的《杂卦传》。王夫之在《周易内传》《周易外传》中,皆对《杂卦传》给予了充分的诠释和论说。在《周易内传》中,他对“杂”字给出了明确定义,认为杂是圣圣相传的诠解《周易》之密钥:
“杂”者,相间之谓也。一彼一此,一往一复,阴阳互建,而道义之门启焉。故自伏羲始画,而即以相杂者为变易之体。文王因之,而以错综相比为其序,《屯》《蒙》以下四十八卦,二十四象往复顺逆之所成也。……杂卦者,言其道同,而易地则忧乐安危、出处语默,各因乎往复循环之理数,而无不可体之以为道也。[1]638-639
万物莫不相入相间,交互参差而共成一天,其总为道、为诚,其分为具体事物。阴阳合撰、乾坤合德为其体,具体事物中的阴阳之隐显、往复为其用。“彼此”即错,“往复”即综。其总、其体为一,其分、其用为多。在体用、一多的阴阳互建中,道义于此展开。《杂卦传》彰显的是互相对反、非覆即变之错综的性情功效,“错综皆杂”表现了整体之道的复杂展开状况。此义王夫之在早年的《周易外传》中即明确道出:
夫错因向背,同资皆备之材;综尚往来,共役当时之实。会其大全而非异体,乘乎可见而无殊用。然则卦杂而德必纯,德纯而无相反之道,其亦曙矣。而《杂卦》之德恒相反者,何也?道之所凝者性也;道之所行者时也;性之所承者善也;时之所乘者变也;性载善而一本,道因时而万殊也。[1]1111-1112
这是说,从体或根源上看,错与综来源于同一个根源——道;从用或个体上看,错与综表示的是同一个个体。《杂卦传》中的两两相对之卦,其象虽不同,但表现的皆是一阴一阳之体。这是因为,《周易》的根本原理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一根本原理既体现于每一个具体事物中,也表现在摹画具体事物的卦象上,成为此具体事物的性质。而道又是由一阴一阳之气构成的具体事物的流行,此流行必然呈现为具体的时空环境,即“时”。具体事物的性质中凝结的是至善之道,而具体事物所凭借以运动变化的则是具体的时空境遇。道为一本,具体时空境遇为万殊。万殊中之错与综,都是其体在同一物上的表现。因人之视域不同而有向背、往来之不同,但皆同一本性的表现。故王夫之说:
天之生斯人也,道以为用,一阴一阳以为体。其用不滞,其体不偏。向背之间,相错者皆备也;往来之际,相综者皆实也。迹若相诡,性奚在而非善?势若相左,变奚往而非时?……是以君子乐观其杂以学《易》,广矣,大矣,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充天地之位,皆我性也;试天地之化,皆我时也。……圣人赞《易》以俟后之君子,岂有妄哉![1]1114
《周易》之杂,正是其义理借以开显的重要场域。卦象是事物的符号表现,其向背、往来表现的是同一个事物。由于表现的视角不同,故六十四卦可规约、浓缩为三十六象。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
[2]王弼.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邵雍.邵雍集.郭彧,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黎靖德.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6]俞琰.读易举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来知德.周易集注.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9.
张学智,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
原文刊发于《船山学刊》2024年第6期29至38页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