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差途中翻阅《刘子校释》一书,看到“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刘子·崇学》)一句,我的思绪不禁回到几十年前,想起小时候老家打井的情形。我老家门口有一口古井,虽已经历百余年,井水依然清澈如旧。那时的我非常好奇:古时没有机械,如何打出深井?这份好奇心不久有了答案。
听说镇上要打井,我兴奋地奔去,一边观察,一边借打井人休息时攀谈,了解了打井过程。寒冬时节,水位下沉,便于打井。选好地址后,几位打井人先挖两米深的土坑,以糯米熬的米浆为黏合剂(那时水泥缺乏),把砖石粘贴在一起做成拱形井围;每往下挖一层,就砌一个拱形。依次反复,大约20米左右开始出水,打井人用圆筒状木板把水护住后排出,再挖下去。井底大约在25米左右,打井人先铺设碎石,用石块垒筑地基,使其与拱形砖石井围对接,这是打井的关键之所在。然后,在井口用大石头压下去,拱形砖石因此被垒的严丝合缝,再放上石头做成的井口,盖上井盖,一口井就这样打成了。
当年打井的情形历历在目,掩卷深思,除了想起尘封旧事,更让我想到治学。细究起来,治学不就是另一种“凿井”?!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道理相通。
一是要有明确目标。清代名士王士雄曾撰写“凿井五法”,首要是选择合适的打井地,“凿井须于竹树之下,深见泉脉”;若目标地选择失误,则事倍而功半。治学也是如此。传统儒学认为,治学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正是在这些目标指引下,士人才会饱读儒家经典之作。现代人治学虽不完全囿于上述目标,但同样也要找准自己希冀专精的领域,治学不能如“盲人骑瞎马”,有目标才有规划,按既定目标循序治学,方能取得成果。
二是要有科学方法。凿井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内含了科学方法,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地方,除了确定合适地点以外,还要选择适宜的时节(如在枯水期打井)、适合的材料(如坚固的砖石)、适当的步骤(如深挖一层、砌砖一层)等,否则难以成功。治学亦如斯。离开方法的科学就不能称为科学,方法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每一学科都有自身规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
三是要打牢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凿井过程虽是纵深向下的,但井围是靠井底为基础依托的,井底必须能托住井围砖石,二者应严丝合缝,不能出现裂缝,否则时间一长井围砖石就会脱落,这口井就会报废。治学同样注重基础。每门学科都有其学科基础,夯实基础方能在学术之路上行稳致远。这也要求对学科的经典之作应反复阅读和思考,不能有通过一次阅读就完全理解其精髓的取巧心理,“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一读能也”(《刘子·崇学》)。通过反复阅读经典之作,并加以深入思考,实际是打牢基本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经典,超越经典,创造经典”。
四是要讲究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万事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凿井从“三寸之坎”到“万仞之深”,按照计划循序渐进,一点点积累,才能开掘泉水,深见泉脉。治学也是一个渐进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者需要从基础开始,按照规划,严谨对待,逐渐深入,坚持常年不懈地阅读和思考,才能形成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才能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最终才能做成真学问。其实,任何伟大的事业或艰难的任务,都是从微小的起步开始的,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实现巨大的成就。治学犹如凿井,通过日积月累的积累,才能获得绵绵不绝的生活之水和学问之水。
五是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孟子·尽心上》有言:“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这就是说,做事若不能始终如一,就会半途而废。就像掘井一样,挖到九仞处未见泉水便放弃,出现孟子所说的“弃井”,可谓前功尽弃。曾国藩在《致诸弟》一文中讲:“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其意思是说,掘井必须持之以恒,不见井水不罢休,否则,费了那么多功夫,掘了那么多井,结果“无泉可饮”,这就是不专一的恶果。的确如此,凿井是从浅到深逐步进行的,要靠劳动一点点深挖下去,一层层堆砌下去,才能凿成一口深井。治学是探寻真知,这是一个艰苦的跋涉过程,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方能取得真知,逐步达成远大的目标。在治学过程中,如果短期内出不了成果就萎靡不振,甚至干脆放弃,是永远做不成真学问的。可以说,治学没有终南捷径,就像凿井必须要靠一砖一石砌成一样,治学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需要不断努力,才可能获得治学成果。
六是要能吃苦耐劳。在我家乡,凿井人一般都选择在冬天寒冷季节开工凿井,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在深掘出水后,有的凿井人都不穿鞋,赤脚干活,在几十米深的地下挖井底,甚至会遇到塌方的危险。北宋高僧释怀深在《包山开井》一诗中,以“山骨凿深六十尺,石中泉眼始方开”两行诗,形象地描述了凿井的艰难。治学也是艰苦的劳动,需要学者受得住寂寞、忍得住艰难、耐得住孤独,“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与付出是成正比的,学问研究越深,付出的努力越大。经数十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日复一日,终能取得预期成果。
凿井人艰辛劳动为人们带来了可饮用的清澈井水。高僧释怀深在描写掘井之艰难后曾言:“后人饮水知来处,曾费山僧心力来。”后世饮水者应当铭记这水源的不易与珍贵,要铭记打井的山僧们不辞辛劳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
我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但其实后人在饮水时经常不知道凿井人是谁,也不可能知道凿井人是谁,但正如高僧释怀深在《包山开井》一诗中所表达的那样,凿井人都有满满的成就感,因其辛苦劳动给后人带来了甘甜的井水。
治学也是一样,治学很辛苦,物质回报也不多,但研究成果问世表明自己所学对于学术发展有贡献,因而能得到心理慰藉,能够获得成就感。学问是靠着一代代人的努力才积累下来,学者不应祈求被别人记住,也不必祈求成果会传诸后世、赓续绝学,关键是参与到薪火相传的学术发展之中,为此努力并有收获,这就是学者的成就,也是学者的荣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2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