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车险领域迎来首个指导意见。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更好地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新能源车险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新能源车险存在保费高、投保难、承保亏损等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63%,即使扣除车龄等因素,新能源新车的保费仍比燃油车新车高出约10%。然而,整个行业在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方面亏损了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的趋势。
新能源车险保费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维修成本高。消费者可选的维修渠道较少,且在维修技术和配件供应方面存在壁垒;此外,新能源汽车的零配件和工时价格较高,加上一体化压铸技术等高度集成化制造方式以及大量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使得维修难度和费用增加。
为解决这一问题,指导意见要求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的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并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同时,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维修项目工时等因素,及时优化保险车型分级等级,使其与商业车险保费挂钩。
出险率高、风险高也是新能源车险保费高的直接原因。新能源车年轻驾驶员和营运车占比较高,加上起步快、声音小等特点,以及智能驾驶功能、智能座舱等新技术应用需要车主更长的适应周期,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事故发生率。为解决高赔付风险带来的投保难题,指导意见提出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因高赔付风险等因素在原有投保途径遇到投保难的新能源车主可以自愿申请投保并自主选择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不得拒保。相关机制已建立,“车险好投保”平台将于1月25日上线运行,首批有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接入,第二批约20家财险公司将在今年2月接入。
指导意见还提出丰富商业车险产品,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支持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并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为相关新能源汽车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险保障。此外,指导意见鼓励保险行业通过车联网等技术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防、早管理,加强驾驶安全风险教育。
数据是风险测算和车险定价的重要依据。由于新能源车数据积累时间短且相对缺乏,随着车型快速迭代、造车技术和维修体系不断变化,历史数据的有效性也十分有限。为此,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由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工作机制,指导多家单位依法依规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数据共享。在优化车险定价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和“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当前,我国燃油车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为0.5至1.5,新能源车险为0.65至1.35,即燃油车险价格可在行业基准保费基础上上下浮动50%,新能源车险价格浮动35%。对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进行合理优化,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提升车险保费的公平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