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捐10元被说抠门!1月21日,一名山东的网友通过网络平台投诉称,她看到爱心捐赠群号召群友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便和自家两名孩子沟通,孩子同意将零花钱拿出来献爱心。没想到爱心组织负责人说“捐10块钱抠,上次团委决定了以后10元不再收”。投诉后,该组织还把孩子从公益组织中移除。
一张10元纸币,承载着一个孩子纯真的善意;一句“太抠门”的评价,却折射出某些公益组织扭曲的价值取向。爱心不应论斤称重,慈善也不应嫌贫爱富。如果连公益组织都如此势利,那它的公益性又体现在哪里?慈善不是搞“财富榜”,而要汇聚社会上每一份善意,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汶川地震中,一个残疾小乞丐捐款185元,没有人会觉得他捐得少。慈善的价值不在于人们捐了多少钱,而在于其传递的正向价值观。一个孩子的10元捐款,可能是他全部的零花钱,这份善意与富豪的百万捐款同样珍贵。
真正的公益应该关注人性的温度,而不是冰冷的数字。公益组织应该珍惜每一份善意,用专业和透明赢得公众信任,而不是用道德绑架伤害捐赠者的热情。公益组织用金钱衡量善意的行为,恰恰背离了公益的初心。
家长让孩子用零花钱为孤寡老人捐款10元,既是为了帮助他人,也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行为值得赞扬和鼓励。当我们的社会涌现更多这样的家长和孩子,那么爱心就会充满每个角落。然而,涉事公益组织居然嘲讽孩子捐钱太少,嫌他“抠门”,这说明某些公益组织人员的素质和人品堪忧。
更令人气愤的是,家长向当地民政局投诉后,涉事公益组织人员过了20分钟才道歉,并且将她的孩子从志愿团体移除。由此可见,所谓道歉并非出于真诚,涉事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该事件反映出当前部分公益组织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有的公益组织价值观扭曲,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另一方面,对公益组织的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公益不能变成一场数字游戏,善意不能被贴上价格标签。否则,公益事业的社会基础就会动摇,这是必须引起警醒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