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口?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

大家都知道,印度现在已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度的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1/3。

是人,就要吃饭。

印度,怎么养活了这么多国民呢?

印度粮食产量位居世界第3,比中国、美国少。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口?

如今,印度更是超过泰国,成为全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国,平均每年出口超过1500万吨,占全球稻米出口总量的40%。

而在不少人传统的印象中,印度应该是一个相当贫穷的国家,人们的疑问是,解决十几亿人的饭碗问题,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从印度独特的历史进程、自然的地理环境和现实的政策手段中找到答案。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口?

要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知道印度人口的演变趋势。

其实,印度的人口并非一直都处于全球靠前的位置,只是历史的变迁和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点。

在19世纪时期,印度并不是独立的国家,还只是英国的一个殖民统治地。

当时,英国人在印度修建了铁路、引入蒸汽船,让印度大量种植小麦,还传播了先进的耕种技术,这从客观上,促进了印度人口自然增长,有关资料显示:

1881年,印度人口达到2.5亿;

1891年,印度人口增长到2.8亿。

但这样的人口增长并非一直持续的,毕竟英国人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印度本身的人口。

在殖民者的威逼下,印度农民改变了储存粮食的习惯,把粮食几乎全部卖给英国。这样一来,当雨水不足时,印度就会爆发饥荒。

于是在19世纪末,印度几百万人饿死;

在1901年,人口更是下降到2.38亿人;

当时的英国人说:这是大自然控制印度人口增长的方式;还有管理者认为饥荒对于印度农业部门而言是好事,因为这样就把低产和负债的小农赶出土地了。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口?

19世纪印度的农业生产

这样的状况,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47年印度独立,又重塑了印度的人口演变格局。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和农业改革,使印度人口迎来新增长。

1961年印度人口突破4亿,达到4.39亿;

1991年,更是达到8.46亿,2000年直接突破十亿,2023年达到14亿多。

从这一变化看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印度人口从2.38亿到如今的十四亿多,增加近7倍,登顶全球榜首。

如此,印度才成为今天全球吃饭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人口增多的同时,一个显而易见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吃饭的问题。

因为印度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但人口占到了世界的16%!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口?

而印度的奇迹,恰好在于凭借一己之力把他们都养活了。

毕竟在印度历史上,只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十多年间因尼赫鲁改革而导致出现一次短暂的粮食缺口现象,当时印度政府为此不得不实行粮食配给制。

那时,一天粮食供应只有半斤左右。

但目前,印度大规模饥荒已经极少。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印度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印度处于欧亚大陆南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月平均气温在21℃以上。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口?

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阻隔了来自印度洋水汽的扩散,使得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另外,西南季风也为农作物带来丰富雨量,加之大部分地区处于恒河流域,国土全境几乎都是平原或低矮高原,非常适宜开垦种植。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口?

这样的自然因素,使得印度具备丰富的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壤、气候和地形条件。

凭借这些优势,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很早便拥有了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

2014年10月29日,国际期刊《自然》杂志就曾指出,印度北部的恒河谷、中国的长江流域、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等地都是水稻的发源地,并且早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人就在恒河谷开始种水稻了。

即便到了现代,由于终年高温、降水丰富、面积广泛的特点,印度全国大部分的地方都可以被开发用于耕地,形成了水稻、小麦等粮食分布颇具广泛的特点,并主要集中在水源充足的东部平原、南部高原以及西部沿海,几乎覆盖了印度所有的三角洲、阿萨姆平原一部分地区和低山、丘陵地带。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口?

而且,这些地方大多还能实现一年三熟,从这样的收获周期来看,印度水稻比我国水稻更有生产优势。

拿耕地面积来说,印度是1.6亿公顷,中国只有1.2亿公顷,印度的耕地面积其比中国还大。

正是靠着这样的自然条件,极大提升了印度粮食的自给率,避免了大规模粮食危机的出现。

但仅仅靠“天收”是不够的,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也并不能实现粮食自给。

所以,养活这么多人,印度本国的经济改革与农业政策,也起了重大作用。

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印度建国时,那会儿,印度搞了土地改革。

印度宪法规定“农业立法属于各邦的自主权限,而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的原则,试图提升各地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的方式。

不过,这样的政策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历史资料显示,1961-1962年印度36%的农户占有全国土地1.59%的土地,十年后43.99%的农户只占有全国1.58%的土地。

于是,在彼时印度总理英迪上台后,印度的绿色革命正式拉开了帷幕。

其中的主要措施是:学习引进欧美先进农业技术和种子,如墨西哥的矮秆小麦高产品种;对全国适合耕种的土地采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在各地建立农业人才学院以研究农业种植技术;对农民种植进行奖励。

而后曼莫汉总理上台,又大规模实施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其中就包括积极引进中国的现代杂交水稻技术等。

正是这样的政策措施,极大促进了印度粮食生产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1.7亿吨,开始逐渐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由此可见,政策的影响,确实是印度能养活十几亿人的重要因素。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印度内部自然的宗教和饮食习惯也是一大因素。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印度有着几千年前的宗教种姓制度,在佛陀、刹帝利、婆罗门等非世俗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人们崇尚信仰和极简。

有资料显示,约40%的印度人是简单的素食者,换言之印度有近5.6亿人饮食结构较为简单。

有数据,印度平均每人一年的粮食消耗是400斤左右,而中国则是1100斤。

也就是说,中国人均粮食消耗是印度的2.7倍多!

当然,大家可能会说,自己一年没吃1100斤粮食,这里主要是包括了吃肉,吃肉那么就要养猪、养鸡、养羊……消耗量自然大。

这就导致,尽管稻米在印度居民日常饮食中的占比较高,但总的粮食消耗量相对其他人口大国显然会少得多。

加之,印度人把牛等牲畜看作圣物,喂养宰杀率较低,大部分粮食没有给到动物消耗,印度的粮食自然就能有节余出来。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口?

虽说印度有多余的粮食用于出口,也能凭借自己一己之力解决14亿多人的口粮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人,就真的能吃饱喝足。

这背后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不少印度人还只是在温饱起跑线。

2022年10月15日,欧洲两个非政府组织联合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报告显示,印度在该报告列举的12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07名,即绝大部分印度人都在挨饿。

而印度当局的计划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也表明,该国至今大约有26.1%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理由是:整个印度人口中有70%左右的农民,全国有34.7%的人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79.9%的人不足2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2022年划定的每天2.15美元的贫困线标准,印度的标准是每个月360卢比,即4.15美元,到每天则是0.138美元左右,远低于国际组织确定的标准。

联合国的报告更是直接指出,印度有2.3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总人口16.4%,是全球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样算下来,印度确实还存在大量处于温饱线的群体。

此外,世卫组织在2017年对印度调查发现,全国有超过6亿印度人无法获取足够热量的食物,有40%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

这些结论意味着,印度养活14亿背后,可能只是人人有口饭吃,但印度大城市大量集中的贫民窟和印度广大农村地方的农民、儿童可能并没有得到富有丰富营养的食物。而这背后,也可能本身就是大量人口增长带来的隐患。

自然的馈赠让印度人得以在这片南亚大陆土地上种植出数亿吨产量的粮食,政府在农业和扶贫方面的持续努力,使得印度养活14多亿人不再成难题。

但作为当今世界新兴的国家市场,印度也是全球贫富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如何更好地让更多人从吃饱到吃好?

印度,还需要做得更多。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10088.html

(0)
火星财经的头像火星财经
上一篇 2025年1月24日 下午4:25
下一篇 2025年1月24日 下午4:25

相关推荐

  • 88岁的她坐轮椅出现在春晚 再度献唱经典

    今年春晚,88岁高龄的藏族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才旦卓玛坐着轮椅亮相西藏拉萨分会场,带领西藏珠峰少年合唱团共同表演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这是她时隔18年后再度登上春晚舞台。 这首歌不仅是才旦卓玛66年前的成名曲,也是她“从农奴的女儿到人民艺术家”的人生写照,表达了西藏各族群众对西藏和平解放后新生活的感激之情。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她演唱的《唱支山歌…

    2025年1月29日
    900
  • 85后翟寅生,拟提名为浙江设区市中院院长候选人 数字法院改革先锋

    85后翟寅生拟提名为浙江设区市中院院长候选人。1月20日,浙江省委组织部发布省管干部任前公示通告。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翟寅生拟提名为设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候选人。 翟寅生,男,汉族,1986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他曾任浙江省高院审判管理处副处长、省高院大数据处处长等职。 近年来,翟寅生多次介绍数字法院的改革思路。例如在2021年11月…

    2025年1月23日
    1500
  • 今日大寒不一般 3大迹象已出现 天气异常需警惕

    今日大寒不一般3大迹象已出现。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时间飞逝,早晨醒来,瞥见墙上的日历,才发现已是大寒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的到来意味着年味渐浓。大街小巷里,人们行色匆匆,提着采购的年货,忙着为新年做准备。 大寒节气通常伴随着寒冷甚至雨雪天气,俗语说“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古书中也有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

    2025年1月20日
    1400
  • 合肥南站旅客遗失物品爆仓 春运期间频现遗失潮

    春运期间,旅客匆忙赶路时遗失物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安徽合肥南站,各种遗失物品堆得满满当当。 候车大厅里人潮涌动,中心服务台的客运值班员们一边为旅客提供咨询服务,一边整理近期在车站内捡到或列车上转交的各种遗失物品,从小物件如充电器、眼镜,到大件行李箱和笔记本电脑,甚至还有许多身份证。 据客运值班员周亚秋介绍,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到将近400件遗失物品,其中身份证…

    2025年2月2日
    000
  • 哈马斯传递信息:仍是加沙主导力量 展示武力巩固地位

    哈马斯仍是加沙主导力量。在加沙停火协议生效之际,戴着面具、挤在白色皮卡上的武装分子在街头游行,支持者高呼哈马斯军事派别的名称。哈马斯派出战斗人员,展示武力,试图向加沙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和国际社会传递明确信息:尽管战争中损失惨重,它仍是主导加沙的力量。 驻土耳其、与哈马斯关系密切的分析人士易卜拉欣·马德洪表示,哈马斯传达的信息是,它必须成为未来任何安排的一部…

    2025年1月21日
    1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