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学生”的中国小孩,为什么感到受害? 谷雨数据
10月27日,在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发布了《关于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32566人认同“问题学生”这一说法,占比高达85.8%;仅有5390人不认同这个称呼,占比为14.2%。
报告并未对“问题学生”给出明确定义,只是基于教师、心理专业人士和家长的主观判断。该术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对学生行为和表现的关注。此次调查覆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共收到有效样本37956份,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士四类群体。其中学生占比42.28%,家长占比39.6%,教师占比17.29%,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士占比0.83%。
在6563名教师中,69.62%认为班内“问题学生”占比在2%以上,21.55%认为占比在11%及以上,另有129人认为占比超过50%。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习惯问题是班级影响最大的问题,占65.79%;其次是家庭问题、手机上瘾问题、学习问题、注意力涣散问题、情绪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占比均在40%以上;人际交往问题对班级的影响最小,占22.89%。
然而,72.5%的家长并不认可自己的孩子存在行为问题,只有10.5%的家长认为孩子存在问题。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在习惯与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最严重,分别有6492名和6441名家长表示孩子存在这些问题,两类问题的占比均在40%以上。此外,孩子的情绪问题和注意力涣散问题也较严重,占比均在35%左右。手机上瘾问题和性格问题也不容忽视,占比均在25%左右。有3524名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问题,占23.44%;734名家长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占4.88%;726名家长认为孩子存在家庭问题,占4.83%。
在315位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士中,73.33%反映“问题学生”逐年递增,12.7%的人认为变化不大。在他们接待的来访者(患者)中,学生出现最多的问题是情绪问题,占比73.02%;其次是手机(游戏)上瘾问题,占65.4%;然后是厌学问题,占58.41%;社交障碍和抑郁症分别占48.89%和44.13%,多动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的占比依次为34.6%、25.71%和13.02%。
调研还涵盖了16046名学生。多数学生用关键词表达了对“问题学生”的负面感受:不舒服、不被理解、给人不友好的感觉、感到被区别对待、受到歧视等。学生们也表达了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被骂、被打、被孤立、被批评、被误解、成绩不好被责备、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胆小、孤独、家庭暴力、亲人去世、青春期困惑等。
各方对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看法较为一致。93.17%的教师认为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62.4%的家长认为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83.17%的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士也认为是家庭教育缺失。
在学生调研中,有3629人认为困难来自家庭因素,占22.62%;2760人认为来自同伴因素,占17.2%;2535人认为来自学校因素,占15.8%;7122人认为来自个人因素,占44.38%。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表示,在理论层面,“问题学生”这一概念并不存在,但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它已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现象。李镇西强调,长期以来,用分数衡量学生导致了“问题学生”的标签化。随着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改变旧有教育价值观,发挥教育积极作用变得尤为重要。要改变“问题学生”,需要先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实施者。
调查显示,当个人遇到困难时,9.09%的学生通常会向心理咨询师求助,7.07%的学生向专业医生求助,超过74%的学生选择向家长求助,超过56%的学生选择向老师求助。
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汇集社会各界智慧,改善教育生态环境,改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问题学生和问题教育”。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sengche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