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从云南德宏到印度阿萨姆的迁徙主要有以下历史过程:
1. 迁徙背景:
• 13世纪初,生活在伊洛瓦底江流域、萨尔温江(怒江)流域的傣族,因人口增长、资源有限,开始向周边寻求宜居的土地移民。当时南面的缅人已经兴起,东面有大理强权,所以他们只能向西面寻找新的领土。
2. 关键人物及迁徙路线:
• 勐雅、勐卡(今保山昌宁)一带的傣族头人苏卡法,带着象征傣族王权的“梭陀”,带领约9000人、2头大象、300多匹马,经勐卯(今云南德宏瑞丽市)、户拱(今缅甸北部)等地,花了13年时间从胡贡(hukawng)河谷越过帕凯(patkai)山脉,进入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
3. 建立城邦及发展:
• 1228年,苏卡法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的迪潘(tipam)建立城邦,开垦稻田,修建水利系统。苏卡法与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原住民摩兰人(morans)、那加人(noga)、勃拉人(borahis)交好,并鼓励傣族与当地民族通婚,以此扩充人口、壮大实力。
• 1251年,苏卡法将城邦迁至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的查莱碉(charaideo),正式称王建立“勐顿顺罕”(即“顿顺罕国”)。勐顿孙罕在苏卡法及其子孙的经营下,到第四代王苏康法时,已经控制了整个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
4. 后续融合与演变:
• 14世纪初,同是傣族政权的勐卯弄(即“麓川王国”,包括缅甸北部、云南西部)在勐顿孙罕东部兴起。1316年,勐卯弄的舍汗法大王集结90万兵力西征勐顿孙罕,勐顿孙罕成为勐卯弄的属国。混三弄率领的90万西征傣军除少数回到勐卯弄报捷外,大部分都留在勐顿孙罕驻防,傣族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 1397年,深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的苏党法继承勐顿孙罕王位,印度婆罗门教在勐顿孙罕的地位得到提高。随着印度婆罗门教在勐顿顺罕的普及,周边其他信仰印度婆罗门教的民族逐渐与傣族融为一体,很多民族的语言融入到傣语中,“傣(泰)”逐渐变成了“阿萨姆(assam)”,“勐顿顺罕”则成了“阿萨姆国(assam state)”。
总之,傣族从云南德宏到印度阿萨姆的迁徙是一个历经数代人、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他们在印度东北部建立了阿洪姆王国,统治印度东北部长达六百多年。直到1838年,王国最后一位国王被英国人废黜,王国宣告灭亡。如今,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姆人被认为是傣族移民的后裔。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sengche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