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国内舆论场的热点话题也是外媒密切关注的话题。英国《经济学人》24日撰文评论脱口秀女演员#杨笠京东代言风波#,文笔犀利,值得一读。
只看标题、导语和图说(caption),读者不难体会文章立场。小标题“The last laugh”源自英文俗语“have the last laugh”,与中文“笑到最后”意思相近:
If you say that you have the last laugh, you mean that you become successful at something so that people who criticize or oppose you look foolish. (《柯林斯词典》)
在文刀君看来,图说“burning men”两个词可谓绵里藏针,若匆匆读过着实可惜。
动词“burn”除了有“火烧”之意,还可形象地表达“发火(make someone angry)”。例如,“He is burning with anger”,正是动词“burn”的隐喻用法。“burning men”与标题和导语中的“up in arms(注:very angry)”“prickly(注:easily annoyed/offended)”相呼应,构成“愤怒三连击”。
之所以说“burning men”绵里藏针,因为这个词大有来头,源自英文读者非常熟悉的反传统狂欢节“Burning Man Festival(火人节)”。
“极致的自我表达(radical self-expression)”“包容”“反传统”等理念恰恰是这一节日的精神内核。“火人节”的高潮是众人围一大圈,圈中间燃烧12米高木制男人雕像,这是“火人节”名称由来。外媒曾报道,被称为“ChatGPT之父”的山姆·奥特曼曾特别讨厌“火人节”,如今态度大变,成了“火人节”的“忠粉”。
《经济学人》巧用“burning men”一词,反衬出一对现实矛盾:“被冒犯而愤怒至极的男性(burning men)”vs“极致的自我表达(the spirit of Burning Man)”。这一矛盾也与文章主旨暗合。
“burning men”一语双关,既抒发了男性的愤怒,又照亮了杨笠等脱口秀女演员面临的矛盾与困境。
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呢?
文刀君想到人类学家项飙的一段话,或许答案藏在其中:
“人们不会说无缘无故会突然对性别关系有新的理解,那必然是跟整个的经济关系,跟背后的政治、社会风气、社会结构是有关系的,这个就需要再去研究,它最后形成什么效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sengche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4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