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主办的“第20届东京—北京论坛”在日本东京举行。这个论坛创办于2005年,每年举行一次,在北京与东京轮流召开。这本是一个促进中日友好交流的论坛,但“特朗普执政”依然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有一位中国金融退休官员提出,面对特朗普可能的各种打压,“从经济学角度看,不报复是一种最优解”。这个说法对还是不对呢?
首先,对特朗普第一任期、拜登任期、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任何打压围堵中国的措施,中方都会基于国家整体利益予以处置,“报复”是重要措施之一。所谓“从经济学角度看,不报复是一种最优解”之说根本站不住脚。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任他人欺侮、自己默不作声的国家。在美国打压举措伤害中国之时,我们理所当然采取报复措施。
第二,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市场规律配置生产要素,达到生产效率的最优化,按照多劳多得原则,根据各方投入资源比例大小进行分配,同时要保有滚动发展的实力。按照这样的经济学原理,当一个国家拼命限制另外一个国家正常发展和正常竞争时,后者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
既然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那么,阻挡全球化要素配置的国家或政治力量就应该对他们的破坏性行为负责。中国受到伤害却默不作声,是对市场规律的亵渎,也是对政治逻辑的亵渎。
而从经济利益来看,报复美国需要付出一些成本,但不报复也不可能省下这笔成本。具体说,在贸易战状态下,中方不主动减少从美国进口,美国对华出口也会减少;中国不主动限制对美输出关键物资,相当于给对手送上一份厚礼,美方只能更加肆无忌惮。所以,报复具有必然性。
第三,应对美方打压围堵的举措是组合式、复合式、体系化的,用“报复”和“不报复”来简单概括是不恰当的。
在一方采取非经济手段伤害另一方时,后者必然发起保护自己的行动。保护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与对手沟通,重新谈合同,重新分配市场利益;二是在不能改变对方做法时,采取保守措施减少外部伤害;三是报复对方,让对方回到遵守规则的正路上来。所以,报复是必然的,是符合政治经济大逻辑的;不报复是有前提的,不是无前提的。
第四,一些人设想的“不报复”条件根本不存在,认为“心善可以代替斗争”是极其幼稚的。
针对“对美不报复论”,有几位学者发表了看法。有的说,不要以为特朗普2.0版来了,中美贸易就大打出手,这完全不符合今天中美两国的经贸联系和共同利益。有的说,贸易战来临,既不能不还手,又不能两败俱伤。有的说,中美贸易战在特朗普第二个任期内扩大,将拖累中国经济增长下降两个百分点。有的说,发表“对美不报复论”的人,是在贸易战2.0来临前,替官方提前外宣和铺垫,让民众不要走极端。
我认为,上述说法都基于一个错误假设:美方打压中国时,中国应该忍让,因为中国经不住打压。问题是,对手不会因为你经不住打压就不打压,也不会因为你跪地求饶就不索取。报复本身就是化解打压效应的重要手段。由此,是否大打出手、是否导致两败俱伤、是否只拖累中国GDP增速下降而不拖累美国、民众在斗争中是否会走极端,都不会因为由是否采取报复手段而决定的,而是综合因素决定的。
从中国经济体量、内需潜力、中国与非美国贸易伙伴的合作潜力、中国对外合作整体机制来看,中国应对美国挑战的底气是完全充足的。更何况,美国打压中国从来就不是“只输出危机不输入危机”的模式,谁打贸易战谁就应该买单,中方为什么单方面怕呢?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坦坦荡荡迎战,才是正道。打和谈,都是双方决定的,都不是一方决定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sengche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14826.html